誰偷走了我們的理性?
13/07/2011
近日有報章報道:「投訴文化植根下一代,家長無理投訴愈多,學生也愈來愈藉投訴挑戰老師,把自己看成消費者的角色。」文章更稱有老師叫幼稚園學生放好書包,學生不但拒絕,更恐嚇說會找「媽咪」投訴老師。有老師為了類似情況而噤聲。
投訴文化屢見不鮮,有人認為這類文化的始祖是某電台的兩個「烽煙」節目,日鬧夜鬧,鼓勵群眾發聲,為自己爭取權益。
時至今日,電台雖然換走了最惹火的主持,惟投訴文化已滲入香港人的每個生活細節,事事都「爭取權益」。買衫不夠平,鬧!電訊公司收費貴,去信各大報章投訴!
商家最聰明,聽到人鬧,最簡單的方法是「以和為貴」,衫賣得貴,低調地給你打七折,只此一次;電訊公司收費貴,給你一個簽兩年死約的特惠服務,只限特選客戶。鬧人後竟有「着數」,新的「潛規則」便出現了。
目下的政治爭拗也如是。數以萬計的人上街要求撤回方案,政府不聞不問;但親政府黨派的立法會議員「倒戈」,政府八小時內將原本信誓旦旦決不延遲表決的替補機制,即時改為諮詢兩個月。政府推銷政策時像個小商人,為討好「特選客戶」,甚麼也可以跟着改,只要你最後肯買就好。於是,發惡就贏。
可是,政府不是商家。商人見利忘義也可說是人之常情,但政府如果將政策也當作交易,不以民為本,不理性思考,反而被人「兇」兩下就跟着改,這樣和以暴易暴的野蠻社會有何分別?
如此下去,心平氣和跟你理性討論的人你不理不睬,大聲夾惡的訴求你卻照單全收,又怎能不令新一代青少年崇尚以激進的抗爭方法去爭取他們的訴求呢?
曾經刊載於:
關注範疇:
流行文化
通識教育
社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