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飲食的信仰反思

胡志偉牧師    |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17/07/2011

「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傳九7)當前全球經濟變幻莫測,物價飆升,存款利率則超低,市民實質購買力相應下降,再加上港幣在聯繫匯率機制下變相貶值,港人在衣食住行要承受的壓力大增。筆者嘗試就「食」這方面作出信仰反思,探討在平息通脹下,我們如何仍可在日用飲食生活榮耀上帝。

個人吃喝的自由

聖經不是一本「飲食指南」,告訴我們哪些可吃與哪些不可吃;然而「潔淨」與「不潔」食物清單背後帶出是聖潔生活的重視,就是「一種在立約關係中與上帝同在的生活,一種效法上帝而手潔心清、合乎道德的生活」(萊特著《舊約倫理學》,357頁)。
 
智者看日光之下,人能吃喝快樂,這一切均是上主對我們的賜福(傳二24;五18;八15)。基督教信仰肯定受造界與物質是美善的,每當我們存感恩之心進食,我們重申「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太六11)。若不是上帝的恩典,使我們有工作的機會與能力,要「安分做工,自食其力」(帖後三12,《漢語新譯本》),我們有可能成為保羅所責備「無所事事」與「好管閒事」的!
 
本港肉食、糧油、蔬果、副食品等一向倚賴內地進口,有關物價因著代理商壟斷,屢創新高,小市民被逼要支付昂貴食品價格卻不一定是「物美」。內地「黑心食品」與台灣塑化劑加工的飲食,再次暴露扭曲的市場經濟,並缺乏政府的有效監管,使唯利是圖的商家,有機可乘,不斷毒化我們的身體。
 
「我們吃甚麼,就成為怎樣的人」(we become what we eat)。市場經濟的變質,追求最大利潤成為金科玉律,這正是神學工作者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論述「市場成為神」(Market as God);今日信徒如同昔日哥林多信徒一樣,面對吃或不吃的信仰挑戰。
 
從信仰角度看,基督徒有吃喝自由(林前十25),舊約的飲食規條已於使徒時代的耶路撒冷會議作了處理(徒十五章);跟隨耶穌的非猶太人毋須遵守有關條文(徒十一與十二章)。基督徒選擇「吃甚麼」,有其一個人的經濟、自由選擇,在倫理方面可考慮「自然」(natural)多於「人工化」(artificial),選購因應季節而產的農產物,少吃內含化學添加劑的加工食品。若可選擇,有機的與公平貿易的,可作優先考慮。新界或離島教會,倘若有信徒從事耕種農產物或有機耕種,應予以肯定與鼓勵。基督徒選購的考慮,不一定要便宜,反要從公平貿易與食材健康角度思考。
 
本港「兩大連鎖超市享有七成市場佔有率,超市數目佔整體市場62%」,「消費者都被迫支付不合理的高價」(潘麗嫻著《地產霸權》,111頁)。筆者贊同政府早日制定「公平競爭法」,限制大財團以壟斷方式操控食品與日用品價格,港人在食用開支方面才能有所下調。基督徒可選擇光顧鄰近的小店舖,拒絕全面倚賴超市供應,從而打破超市的壟斷經營,讓部份士多也有生存空間。
 
例如有調查反映,天水圍物價較其它地區為高,這正說明區內商場被「領匯」與地產發展商壟斷,區內市民要承受「地產霸權」造成的惡果,支付不合理的價格來應付生活所需。政府有其不可推卸責任,就是重整公平機制,推行「公平競爭法」,容讓個體戶或小商販有生存空間,本地耕種也得著支持,這方為「施政為民」的良好政府!

與人共膳的踐行

按本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港人於2009/10年度在食品開支方面佔基本開支27.45%,其中外出用膳佔17.07%。另衞生署研究顯示,四成多港人每星期最少五天在外進食的午膳。不少資料顯示,港人外出用膳次數,歷年均在全球城市中名列前茅,有市場調查公司估計每人每年開支可能高達11,000元。
 
教會打破了種族、文化與階層,不同經濟背景或社會地位的信徒可於教會生活內,一同吃飯,一起擘餅(徒二46)。保羅斥責有部份信徒的自私,只顧「大吃大喝」(林前十一21《新漢語譯本》),教導他們「要彼此款待」(林前十一33《新漢語譯本》),顧念那些「一無所有的人」(林前十一22《新漢語譯本》)。
 
當信徒實踐「款待」美德,不分貧富,一吃用膳,這就是整全使命的落實。「在神國裡吃飯的有福了」(路十四15),就要邀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路十四13)。為何我們教會界的聚餐,只邀請友好、名牧或在位領袖等?當我們接受了流行的教會文化與傳統,卻不敢遵從耶穌的「愛心經濟」,我們任何經濟理論與派別只成為了個人式消費,並不是天國的經濟原則。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2006年成立,前身為「教會關注失業行動」)其中事工之一,就是愛心糧倉(食物銀行),由「睦福」、「工福」及「新福」等前線機構作支援,有45間堂會成為伙伴教會(至2010年4月份),服務了6,200個案,近15,500多人次受惠,讓貧困人士感受到有尊嚴、有朋友、耶穌。

少吃禁食的操練

「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來十三5);面對物價上升,薪金可能追不上通脹,但中產信徒擁有的與享用的,經已較其它地區為高。不少信徒擁有神賜下的物質好處,卻不能知足地享用,反而憂心忡忡。
 
信徒可以操練「禁食」或「節食」來對抗要滿足的欲求。身體的正常「需用」(needs) 要得著滿足,然而我們要操練「肚腹」不是主(林前六13),「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太四4)。耶穌提醒我們毋須為著日用需要過分憂慮(太六25),信徒須要學習信靠神,深信祂必供應我們一切需用(詩廿三1;太六33)。傅士德指出︰「禁食幫助我們在生活上保持平衡。我們多麼容易讓非主要的事物在我們的生命中佔優先權。我們多麼容易貪求一些我們並不需要的東西,直到我們受它們的奴役」(《屬靈操練禮讚》,54頁)。
 
倘若信徒實踐「禁食」困難,也可考慮操練「節食」,限制「多吃」,寧要「少吃」卻吃得有營養,控制與調整個人飲食習慣,減少外吃與快餐,間中「慢吃」或「靜食」(指安靜用膳,不作傾談),這些操練教導我們確認神是一切飲食之主,我們毋須憂心「吃甚麼?喝甚麼?」(太六31),食少而能享受生活,這是我們要一起學習的。

結語

天國的經濟原理,應用於通脹下的生活,不是只求節儉與增值,基督徒要自由自在,拒作市場價格的奴隸;要與人分享共膳,打破貧富的阻隔;要操練節食與禁食,宣認物價升跌不能左右我們信仰;我們無論在「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腓四12),仍能知足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