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的提醒
在離開逗留逾年半圖盧茲Toulouse返港前,會合了五位香港來的弟兄姊妹和牧者去了泰澤(Taizé)一趟。在唱詩禱告中與這首歌偶遇,也被它安慰了。在泰澤詩集155首Gib mich ganz zu eigen dir,英文翻譯的歌詞如下:
在離開逗留逾年半圖盧茲Toulouse返港前,會合了五位香港來的弟兄姊妹和牧者去了泰澤(Taizé)一趟。在唱詩禱告中與這首歌偶遇,也被它安慰了。在泰澤詩集155首Gib mich ganz zu eigen dir,英文翻譯的歌詞如下:
受訪者:李志剛牧師博士/馬鞍峰香港教會主任牧師
教牧嚴重流失已成為當前香港教會面對的重大挑戰,在退休潮、移民潮和離職潮的帶動之下,有關教牧同工的招聘廣告每星期在教內的報刊都佔了幾版的篇幅,需要招聘同工的教會數以百計,當然,還未計那些招聘多時並無結果,自身經濟能力有限,或早已對登廣告請人心灰意冷的教會。不過, 挑戰雖然大,但有危同時有機,生死禍福很多時都是一線之差,主要視乎我們怎樣回應,而當前的挑戰也是我們重塑教會觀和事奉觀的一個大好時機。
大量教牧因為移民而流失實在令人感慨,我們必須反思究竟牧養是甚麼一回事?牧者究竟又是甚麼人?馬可福音第六章描述耶穌出來見有許多人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就憐憫他們,於是開口教訓他們;在約翰福音第十章,耶穌說好牧人為羊捨命,又說當狼出現便撇下羊逃跑的只是雇工,不是牧人,因為羊不是他自己的;祂又說祂認識祂的羊、祂的羊也認識祂。很明顯,牧羊人是看到羊有需要,所以願意擺上時間和心力去照顧羊,當羊面對危險的時候,願意挺身而出,抵擋敵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最終,牧羊人和羊之間是會建立一種愈來愈深入,彼此認識的關係。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每年都會做一項調查和舉辦相關的研討會,今年主要講斜槓事奉,研究新一代基督徒的事奉觀和實踐情況。提起斜槓,大家可能想起一些不會只是做一份工,而是按著自己的興趣和專長有幾份、甚至許多份兼職或者自由工作的年青人,因為現代的年青人喜歡追求個人的滿足感,過比較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受困於一份固定的工作,亦不喜歡在工作上受太多的限制,特別是受上司的束縛。不過,今次的調查和研討會所討論的斜槓是指事奉而不是工作,我們針對的主要是今時今日基督徒對事奉的想法和態度,包括他們有沒有在教會以外參與事奉、或者自發地用自己的恩賜和渠道去事奉,當中有幾點發現和觀察很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斜槓事奉並非年青人的專利,不少受訪的中年或年長的信徒,原來都是在教會以外有不同的事奉的,特別當他們已經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加上豐富的經驗和人際的網絡,以及當他們的子女已漸漸獨立自主,毋須再依賴父母,於是他們就有更多的空間和能力去參與多一些外界的事奉,傳統上他們可以成為不同學校的校董、機構的董事和顧問、培訓活動的導師。不過,今時今日,可以發揮恩賜的機會更多,因為無論是製作動畫;詩歌音樂分享;發表文章、勵志的訊息和小品、甚至教學片段等等,都可以一手一腳完成,毋須其他人或昂貴的器材協助,要斜槓事奉比以前容易。
自小在教會長大,小三開始教會已是我生命的重要部份,自己有幸成長於一個充滿機遇的年代,社會不斷發展,由中四開始,便可參與不同崗位的事奉,由團契職員到主日學教師、崇拜主席、執事和校董等等,又參與了許多不同營會、聚會、佈道會、以及植堂、開校的籌備工作,一直以來絕大部份的事奉都是有一個長期固定的崗位,不過,隨著自己投身在機構事奉,星期日經常要出外講道,再加上年紀漸長,應該多些給機會年青的一輩,於是這種固定崗位的事奉愈來愈少,而多是參與一些在時間和形式安排上較有彈性的事奉,而在機構服侍多年,亦接觸過不少有心、有力、有恩賜的弟兄姊妹,他們事奉的模式愈來愈有彈性,並且同時可以參與很多不同教會和機構的事奉,祝福不同的人。
一直以來,許多教會呼籲弟兄姊妹參與事奉時,安排的崗位都是以固定及長期為主,例如各部的部員及職員、詩班、敬拜隊、組長和執事等,一般都會希望弟兄姊妹委身最少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種安排本身並沒有問題,只是未必符合新一代信徒的生活形態、恩賜和 興趣。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社會形態和需要,惟有順應時勢和需要而不斷更新變化,教會才能更善用信徒的恩賜去配合教會的不同需要,而信徒亦更能善用神所賦予的恩賜去服侍眾教會,最理想的事奉是既能發揮自己的恩賜,又能配合教會的需要,而不是「彼此也在捱」。
電影小組花絮
《上帝的男高音》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篇的電影,一位充滿恩賜又舉世聞名的歌唱家裴宰徹因為癌症而失聲,從事業最高峰掉到谷底,不單事業、謀生技能也沒有了,連說話也感到困難,還一度認為神離棄了他,取走了他的恩賜...他如何面對這困局?身邊親人與摯友的關愛支持,可以如何助他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