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機中的對話
某天早上,我走進升降機,裡面有四個人,從外表和神態來看,我猜他們是一家人,一對父母和一對子女。媽媽那時在升降機裡和兒子說著話。
媽媽問:「你真的想問這個嗎?」
兒子認真地回答說:「是的。」
某天早上,我走進升降機,裡面有四個人,從外表和神態來看,我猜他們是一家人,一對父母和一對子女。媽媽那時在升降機裡和兒子說著話。
媽媽問:「你真的想問這個嗎?」
兒子認真地回答說:「是的。」
在古代中國,學子入學的啟蒙書本是《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裡所說的「性」,當然不是我們今日所指的「性教育」,但兩者卻存在很多相同的特性:不論是人的本性還是「性」本身,本來都是美好的;但後來因為生活和體驗不同,人的品性以及性觀念,差異變得愈來愈大……
今日的香港,不時傳出青少年自殺的噩耗。如何能更有效地幫助青少年抗逆,這個議題已在香港社會各界討論多時。今天,我們不妨跳出香港,放眼國際,尋找一些其他國家行之有效的方法,看看能否帶給我們多一些的靈感或思考。
情人節到,想出pool者[1] 苦(既渴望戀愛,又苦於單身),但有些已出pool者更苦!(有些遇到渣男/女,掉入無邊的苦海。有的面臨離婚,度日如年。還有的做了未婚媽媽,男友卻另覓新歡,未來?恐怕只有@......@!)。
筆者曾經有機會去一間第三組別(俗稱「Band 3尾」)的中學擔任講員。當學生步入禮堂時,管理秩序的老師對他們顯得十分嚴苛。10句話裡有10句都是批評、不滿、警告等負面的話。彷彿在這位老師眼中,這些學生都是一堆垃圾!再看看同學們的微表情,似乎透露出:畏懼、厭煩、不忿、羞愧、難過、冷漠等感受。
近年,香港社會對「性」可謂愈來愈開放。為何這樣說?除了一些有關性觀念的調查可以佐證外,[1] 看看地鐵站內有關避孕產品的廣告就會知道。相比10年前較為保守的風氣,今天與性相關的廣告(如避孕套、避孕藥或時鐘酒店等)隨處可見。
基因編輯,所為何事?
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對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雙胞胎嬰兒進行基因編輯(Gene Editing),令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現今香港的孩子一出生便被智能產品包圍,上網能知萬事,孩子變得異常聰明,而且在科技技能方面比上一代優勝,有時候,他們會做出一些令父母既生氣卻又自嘆不如的舉動。
原文發佈日期:19/3/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