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風雲上的夕陽

林俊牧師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13/04/2023

在圖盧茲常刮起強風,現在冷天真是感到風蕭蕭兮易水寒。我在黃昏默觀,看著日影西斜,雲隨風舞,變化萬千,夕陽餘暉下思念我親愛的姑姐,她近日忽然在沉睡中離世了。在黯然神傷之餘,再勾起自己爸媽離世的傷口,有數天墮入失落的情緒中。正如一位弟兄的安慰,我們已離世的親人雖然現在只能活在我們的懷念中,但他們許多榜樣是會持續的活在我們一輩子的生命中。

死亡,這麼近,那麼遠 專訪黃民牧師

何慕怡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7/01/2023

求生,人們一向認為生存是最基本的,人活在世上,最重要不是為了生存嗎?接著才是滿足各項的需要;求死,人們敬而遠之。然而,在現今的社會,卻有一些人他們不願意求生,卻希望求死。原來「死」這個傳統上忌諱的字,在今天愈來愈多人正在尋求,與我們這麼的近。

一紙定生死?

郭麗明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26/01/2022

很多年前,一位在癌症醫療中心工作的朋友告訴我們,很多癌症病人只會在用盡了醫療保險可以保障的限額前,接受癌症方面的治療,之後就回家讓其自然發展。

你需要P.U.S.H.嗎?

郭麗明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22/06/2021

不知疫情何時受到控制?我們該如何努力適應疫情下的各種生活新常態?這種挑戰要維持多久?有沒有良方可以推動我們「疫」來順受、「疫」水行舟?

生與死的距離

陳偉洪
過去八年,整家往返三地,搬家七次。由市區搬到長洲,從香港移居到德國,回港後再到台灣。經歷由社工成為神學生,畢業後,曾嘗過作宣教士的辛酸,體會過牧養教會的苦樂,現在又以學生的身份暫居於台灣。客旅人生大概莫過如此,作為寄居者就只能聽從上主的帶領。
28/04/2021

只是數十秒之間,就成為生與死的距離。

死,可以是一個「完美句號」?

活動花絮
吳思源先生
分享嘉賓:吳思源先生 (愛百合牧養總監及完美句號基金執行董事) | 整理:馬迅榮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09/09/2019

提到死亡,中國人或許總會有所忌諱,因為不想面對死亡帶來的不安和恐懼,但如果能為人生寫上一個美麗的句號,用回家的心態看死亡,其實它並可怕。研究中心在「2019生命倫理對談:吾.工.道」請來愛百合牧養總監及完美句號基金執行董事吳思源先生,在7月23日帶領參加者思考死亡,及如何與親人走人生最後一程。

16位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死亡看法 訪談匯報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2018年進行了「16位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死亡看法」訪談,希望透過訪談疏理受訪者對於他人臨終及自己生命終結的想法,歸納資料後,讓關注長者安老、喪殯事務、臨終寧養等業界工作者、社工及教牧同工等可作參考。

下載報告

出版日期: 2018年

 

書籍推介——惜生知死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23/07/2018

2018年,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為大家獻上文集——《惜生知死》。一如既往,文集主要結集了研究中心週年研討會的講員的文章。簡單來說,今年研討會的主題為死亡,讓我們「知死」:多去認識及了解死亡,從而「惜生」:懂得珍惜生命,活現更好的人生,並且成為他人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