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
好牧人應該為羊捨甚麼?
約翰福音十章11至15節引述主耶穌的話:「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若是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見狼來,就撇下羊逃走;狼抓住羊,趕散了羊群。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並不顧念羊。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並且我為羊捨命。 」
香港的教會和社會正處於困難的時刻,無論是政治和疫情,都對經濟、民生、人權和自由帶來很大的衝擊和挑戰。作為堂會及基督教機構的負責人,牧師和傳道,大家在不同崗位上其實也是在牧養不同的弟兄姊妹和群體,在這個人心不安、羊群焦慮的時候,一個好牧人更應反思自己對羊群負有甚麼責任,有甚麼是我們要捨的。
首先,是捨得花時間。好牧人要餵養他的羊,而餵養是埋身的工作,要近距離認識他的羊,明白他們的生活習慣、體質和需要,按羊的不同需要而有不同的照顧方式,因此,要牧養不同年齡和政見的弟兄姊妹,便要埋身接觸和了解他們的處境,無論你的羊是藍絲、黃絲、中產、基層、打算移民還是新來港人士,任何顏色的羊都是你要照顧的羊,好牧人總不能閉門造車、想當然或者選擇性地牧養,不認識自己的羊的根本無法做個好牧人。
重建牧者心與牧養的重塑
引言
重建牧者心
引言
毋須迴避的移民問題
中大亞太研究所最新一項電話調查發現,有近四成四受訪市民表示如果有機會將會打算移民,而在打算移民的市民之中,有大約三分一近期已經有為移民做準備。
過去幾年社會運動引起的社會撕裂和暴力衝突,令到不少市民對香港的現況不滿,而在今年港區國安法頒佈之後,中央和特區政府一連串的行動,亦令不少人對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以及宗教自由的前景感到憂慮。失望、恐懼、尋求更好的生活、或者有新的發展機會,通常都是一個人、甚至一家人決定移民的理由。九七年前香港已經經歷過一次大量中產、有學歷、有財力的社會中堅份子移民的衝擊,想不到今日我們又要再次面對,而教會亦都首當其衝。
香港教會一般比較中產、有能力移民的人不少,而且中央對宗教自由的看法、以及近年來拆十字架、加強限制教堂以外的宗教活動、打擊家庭教會、以及拘捕一些敢言的牧者,都令不少的教牧和弟兄姊妹感到憂慮,教牧和信徒有移民打算的人相信不會比一般市民少,問題是教會想不想正視這個敏感的話題。
疫症下新媒體信仰群體的思前想後
去年下半年,一場抗爭運動,很多人學懂了追看網台直播,並出現了一批不同立場的KOL。[1] 不過對不少沉默的大多數來說,直播拍片從來不是自己杯茶,覺得在鏡頭前就甚不自然。
如何幫助信徒了解不同意見的人……我有話說
在紛亂的時代,在政見不一的時代,牧者可以如何向羊群傳講神國的訊息?是否隱藏自己的政治立場,又或是在講台上完全不談及社會當前的狀況,這才算是良策?今次「我有話說」訪問了中國神學研究院天恩諾佑教席教授(神學科)雷競業教授,希望他的分享,可以為牧者和信徒帶來一些啟迪。
在情緒化社會中的靈命培育
近月因著《逃犯條例》修訂,在社會引起一連串風波。網絡直播各種遊行、示威、不合作運動、示威者暴力抗爭、警方武力清場及大小記者會,影響不少人日常生活,有人更因此情緒失控,不能自已。身處如此情景,我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文嘗試簡介這場運動如何被情緒主導了,理性在當中有何角色,以及如何透過聖靈的引導,重新思想我們自身的位置和方向。
同性戀神學整合
教會的雙重標準
教會有沒有雙重標準?有,而且很明顯地應該有,也常常有。
面對罪的問題,教會是有雙重標準的,因為信仰與法律對罪有不同的定義和處理方式,教會在處理教牧和弟兄姊妹有關罪的問題時,最容易引起爭拗和批評的,正正是有時大家將教會和社會對罪不同的定義和處理方式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