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與「女漢子」
18/10/2018
近來「少年娘,則國娘」的「娘炮」現象成為中國當下的熱門話題。所謂「娘炮」(俗稱「女人型」)是指男生的言行舉止都十分陰柔,與傳統男性的陽剛形象有很大落差。官方媒體新華社曾刊文批判「娘炮」現象。而最近中國主流媒體更出現「限娘令」,許多具「娘炮」形象的藝人遭到封殺。一時間,整個社會都熱烈討論男人是否應有男人的樣子,以及到底應否改變「病態文化」。
近來「少年娘,則國娘」的「娘炮」現象成為中國當下的熱門話題。所謂「娘炮」(俗稱「女人型」)是指男生的言行舉止都十分陰柔,與傳統男性的陽剛形象有很大落差。官方媒體新華社曾刊文批判「娘炮」現象。而最近中國主流媒體更出現「限娘令」,許多具「娘炮」形象的藝人遭到封殺。一時間,整個社會都熱烈討論男人是否應有男人的樣子,以及到底應否改變「病態文化」。
性別定型(sex stereotypes)是指社會對性別的角色、氣質等的固有期望(例如:男性應剛強,女性應柔弱)。性別定型歧視,就是指由於一個人未能符合這些性別期望(例如:一名男(女)性的行動舉止很女(男)性化)而遭到差別對待。
美國最近有兩件案例都是與「性別」的定義有關的。第一件,聯邦地方法庭裁定,涉及校園內的性別歧視的法例中,「性別」不包括「性別認同」,故此,跨性別學生不能以性別認同歧視為理由,要求使用異性的設施(如廁所等)。
周碩以身為母親的經驗之談,撰寫了《選錯幼校學錯師》一書。她在書中認同為孩子選擇一間好的幼兒學校是很重要的,但也指出教育的唯一出路,其實在於家教。這意味著父母不能以為為孩子選了一間名校,便能高枕無憂,把孩子交給老師教育。而家教的意思,當然不是指到請一個操純正英語的外傭來照顧孩子。
筆者相信,香港很多父母都會教導孩子認識他們的性別,以及做一些合乎他們性別的事情。即使很多父母打破了傳統的性別定型,接受男孩子可以玩「煮飯仔」,穿粉紅色衣物;又或是女孩子可以踢足球、砌模型,但家中的小男孩問其父母,可否如妹妹一樣留長髮穿裙子,父母的反應一般都會說「不」。
從前是這樣的。在香港這個「男主外,女主內」的地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應是男子漢的責任,相反地,在家中「相夫教子」是女性的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