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孩子們
疫情近三年,不少家長和孩子一起經歷難捱的日子。由恐慌地買口罩度日,到長時間的停課、在家工作和學習,昔日家長要搶購平板電腦和鏡頭,到今日可以嫻熟地使用各種即時開會的軟件工具,甚至已懂得用綠幕做背景,這些日子大家都經歷了許多。不少家長被疫情所迫變成了科技達人,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孩子在疫情下錯過了甚麼,失去了甚麼?
疫情近三年,不少家長和孩子一起經歷難捱的日子。由恐慌地買口罩度日,到長時間的停課、在家工作和學習,昔日家長要搶購平板電腦和鏡頭,到今日可以嫻熟地使用各種即時開會的軟件工具,甚至已懂得用綠幕做背景,這些日子大家都經歷了許多。不少家長被疫情所迫變成了科技達人,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孩子在疫情下錯過了甚麼,失去了甚麼?
過去兩年有幾宗轟動的虐兒個案,包括涉及幾十名員工的院舍集體性、結構性虐兒;以及父母或者照顧者將親生子女或兒童虐待至死的個案,更令人震驚的是不少個案都持續了一段長時間,當中有機會接觸到受害人的親友、鄰居、教師和社工都不少,為甚麼一直沒有人去舉報和跟進,及早阻止悲劇發生呢?最近政府推出「有關懷疑虐待兒童個案強制舉報規定的建議」諮詢文件,計劃立法要求一些經常接觸兒童的專業人士,包括社福、教育和醫療界別的從業員,當發現懷疑虐待或者疏忽照顧兒童的個案,盡快透過舉報通知有關當局。有關建議的舉報大致分為三級,即強制舉報、鼓勵舉報和建議轉介,如果沒有履行強制舉報的規定會有刑事責任,最高可以判監三個月和罰款五萬元。
![]() |
|
(晴報.2022年7月14日) |
疫情持續下學童受到不少壓力,有調查以問卷跟進1,501名學童壓力情況,發現9至18歲學童中,有近兩成學童壓力指數高於正常水平,部份人更感到抑鬱及焦慮。部份受訪學童在壓力下感到容易被觸怒、難自律學習,也有的擔心自己會出醜。
持續的疫情,孩子長時間在家,家長在家工作忙碌,加上香港普遍住所狹小、孩子難教、欠缺支援,家長在管教上容易有衝突及負面情緒,曾於香港城市大學任教輔導及社會工作的資深社工梁林天慧博士,在本社於2022年4月28日舉辦的「明光社25週年呈獻系列:打仔心理學の打定唔打?」網上講座中建議,家長要好好設計生活日程表,為學齡兒童作息作
美國最高法院在6月24日推翻1973年將墮胎合法化的「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裁決,各州可自行決定是否准許墮胎,日後一些懷孕婦女需要長途跋涉跨州才能墮胎,引起美國多個地方的婦女和人權組織抗議,多個西方國家的領袖亦批評有關裁決嚴重損害了婦女的人權,有人形容是「對美國婦女真是非常黑暗的一天」、美國總統拜登認為「簡直是讓美國倒退了150年」。 有關墮胎的問題其實爭論多年,一直以來都是在支持婦女選擇權利和支持生命價值之間各執一詞,而在婦女權利日漸受到重視的地區,合法墮胎根深柢固,成為難以逆轉的趨勢,在某些地區,可以墮胎的懷孕期更愈來愈後,甚至只要未離開母體,在出生的最後關頭仍然可以墮胎,令人心寒。
美國荷李活巨星尊尼狄普(Johnny Depp)控告前妻安柏赫特(Amber Heard)的誹謗官司仍在審訊,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家暴受害者,引起大家熱烈討論。
根據政府統計處2021年資料,每千名人口計算的粗離婚率由1991年的1.11人上升至2019年的2.82人,離婚判令數字在1991年至2019年間上升了2.36倍,由6,295宗大幅上升至21,157宗,與此同時,再婚數字也不斷上升,由1991年的4,892宗、5803人大幅上升至2019年的15,832宗、23,821人,按宗數計上升了2.24倍,按人
雖然經濟結構改變、文化及社會變遷對香港的家庭造成很大衝擊,離婚人數不斷上升,但是再婚人數也以倍增上升。
香港是個很注重家庭價值的城巿,很多父母未必能夠接受孩子的性傾向是同性戀,同性戀孩子們可能因為害怕父母會責備,或者強迫他們改變,而不敢向父母出櫃,或者出櫃後無法好好處理彼此的關係,引發更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