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耳聽「未婚媽媽」

----傳媒的報導取向及社會人士的普遍觀感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15/11/2007

「未婚媽媽控虐初生兒 多處咬痕骨折瘀傷」《明報》10月3日;
「16歲乖乖女家中產子 小爸爸導演棄嬰」《太陽報》9月21日;
「狠母棄初生骨肉重囚八月」《星島日報》8月29日。

普遍得到媒體重視

縱觀事情發生後,我們普遍可以看到不少報刊皆大字標題去報導有關「未婚媽媽」的新聞,除了圖文並茂地刊登當事人詳盡的背景外,部份報刊也會找一些性教育的專家或關注未婚媽媽的團體,對青少年的性行為及未婚懷孕的數字作出分析,非常重視。

總是一時衝動、缺乏避孕

報道裡,專家的意見大都指出「未婚媽媽」的成因,多是因為現時青少年太容易接觸色情資訊,加上青少年批判力不足和缺乏正確性知識,因而易於受到外界影響而變得「開放」,容易因為好奇或一時衝動而作出模仿,做出「越軌行為」。
 
專家指出,好些青少年都認為婚前性行為是拍拖的「必經階段」,對婚前性行為及未婚懷孕等問題缺乏自我判斷能力。由於性行為前沒有「對不對」或「應不應」的意識,所以也缺乏為保護自己而作出避孕措施。

意外懷孕年輕化

在出現性行為年齡與意外懷孕數字有年輕化趨勢,並且未婚懷孕者求助率增加的時候,部份報導也指出要教導青少年適當避孕及並將性教育推廣到小學層面,盡早為青少年灌輸正確性知識、未婚懷孕的後果,並推行家庭性教育。

傳媒渲染多,家長難求助

報刊為大眾所提供的專家意見及報導,在「未婚媽媽」這個議題裡大多正面,當中對當事人亦多表示要關懷及同情,但對於如何向青少年講解性知識,和教導家長們如何為子女「實行」性教育的方法及指引卻不多。另外,在報刊上正確教導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及自己的身體,如何建立自我形象及自信的報導或教導亦不足夠。反觀,報章中許多八卦新聞對男女藝人生活的有「色」描述,以嘩眾取寵的「性角度」作標題的報導卻多不勝數。
 
另外,報章刊登有關生命教育,尊重生命,了解親密關係和性行為的意義等正確觀念的文章實在不多,而一些如「為將來配偶持守貞潔,拒絕婚前性行為」等觀念更被部份文化人或報章視為過於「保守」。

美化性事懷孕,少談壓力責任

近來部份電視電影當涉及「未婚懷孕」的內容時,為了迎合觀眾及市場需要,故事會突顯出性事及懷孕美好的一面,就算主角經歷到困難,最後都是喜劇收場。戲中的「主角」都以「勇敢」及「堅持」去面對自己的困難,但現實生活之中,是否大部份的年青人都有如此能耐及成熟的心智去面對新生命,以承擔日後照顧及養育孩子的責任?實在值得深思。
 
除了在電視電影的訊息外,一些藝人未婚懷孕、奉子成婚的消息,以及這些年輕人偶像表示不介意當未婚媽媽的言詞等等,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影響亦十分深遠。另外,報刊對她們及其家庭的追訪,也可能令青少年誤覺當未婚媽媽不是一件困難和嚴重的事情,未能令青少年小心自己的行為,並為自己的行為負上責任。

培養獨立思考,提升欣賞智商

始終戲劇和現實情況會有分別,多向青少年作傳媒教育,當青少年身處媒體資訊爆炸時代,面對各式各樣訊息,加上朋輩的影響,家長及老師實難時刻在青少年身邊為他們解讀傳媒,因此,協助青少年學懂分辨娛樂資訊和日常生活的不同,培養他們建立獨立思考能力等任務是當務之急。

走訪市民,觀感各異──這也是你的觀感嗎?

 我們發現受訪者中,已否結婚和信仰因素對於他們是否接受未婚懷孕,沒有絕對的影嚮。另外,身邊有親友曾「未婚懷孕」,並且常留意傳媒報導的受訪者會覺得社會上「未婚懷孕」的問題十分嚴重。
 
對於社會可以如何回應,大部份受訪者認為社會需要接納「未婚媽媽」,對這些少女要多加關心,並了解事件背景及原因,而不是放棄她們,或對她們作出嚴厲的責罵,因為這些反應於事無補。而教育方面,受訪者均覺得除了要及早推行性教育,令學生學懂如何保護自己之外,在道德倫理及生命價值的教育方面都需要加強,令青少年從小就可以建立一套正確的價值觀,令其身心靈都可以得到保護。
 
此外,有個別受訪者認為報章不應只用同情和悽慘來形容事件,而更加要點出問題及事件成因,讓年青人深切了解「未婚懷孕」對母親本身和腹中胎兒兩個生命及身體、家庭,甚至社會的影響很大,需要他們正視。另外,亦有受訪者認為政府應在資源上協助關注團體及未婚媽媽的生活,使未婚媽媽及其家庭得到適當的關顧。
 
 
 
參考資料:
1. 網上色情誘惑《明報》10月11日
2. 未婚媽媽求助增四成《星島》10月09日
3. 社工:青少年未婚懷孕 每月都有新個案《明報》09月23日
4. 灌輸性知識防悲劇重演《星島》09月21日
5. 學者倡小學推性教育 難阻性行為年輕化《明報》09月21日
6. 最年輕產子個案僅12歲「母親的抉擇」熱線《明報》07月25日
7. 調查:三成人恐仿網上色情犯罪《明報》07月15日
8. 電影《早熟》(2005)及日劇《14歲媽媽》(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