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版 (燭光網絡 60期)

「家道」中落 匹夫有責

燭光網絡 60期 (p.1)
09/05/2008

家庭長久以來都是我們的避難所,當我們在外面受到傷害,家庭理應是我們可以安心療傷的堡壘,可惜,今時今日,家庭卻往往成為另一個傷害的來源!當家庭觀念日漸薄弱,同居、離婚,甚至形形式式「創新」的「家庭組合」日漸普遍;夫妻之間難以再無條件地信任和付出;父母只變成了臨時監護人而不是家長;青少年在成長中失去最可靠的平台;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家庭之道」,而是我們的下一代!
 
當「家庭之道」出現危機,最需要的並不是一位強而有力的白武士,而是每一個愛護家庭的人,今期《燭光網絡》希望能令每一個愛家的讀者,為家庭多一份危機感,並激發多一點責任感。

家庭的危機家庭的危機

燭光網絡 60期 (p.2)
09/05/2008

 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英美法澳的離婚率大概翻了一翻。美國現在的離婚率約50%,44%十八歲以下的孩子活於單親家庭裡,通常是由母親撫養──其中近一半活在貧窮線下,她們離婚後的平均收入有30%損失。在這段時間,非婚生子女的比例也急升:由5%到33%(美國);[1]由4%到31%(加拿大);由5%到38%(英國);由6%到36%(法國)。

社會要總動員推動家庭價值

燭光網絡 60期 (p.4)
09/05/2008

 長久以來,不少人都以為香港作為華人社會,家庭制度較西方社會穩健,香港政府也常常以此作為否定某些社會政策措施的理由。但事實上,香港家庭制度並不如想像中穩健。

為內憂外患的家庭尋出路

燭光網絡 60期 (p.6)
09/05/2008

「有很多人未及處理好以往的心理創傷,帶著這些創傷在家庭中生活,於是也就未能妥善處理好自己和教導子女,最終也未能建立好子女們的自我及自信。」具社區 服務、處理家庭問題及輔導工作廿多年經驗的明愛向晴軒督導主任郭志英姑娘(見下圖),認為家庭的愛、互動關係及相互尊重等因素,都影響著整個家庭的凝聚力 及抗逆力。

沒有工時規管及工資保障,

燭光網絡 60期 (p.8)
09/05/2008

 近年,政府大力推廣家庭凝聚力的概念,以回應接二連三發生的倫常慘劇及日益嚴重的家庭暴力問題;並逐步開展一些具體措施如加強家庭教育、完善處理家庭暴力 機制、向偏遠社區增撥資源、營造對家庭友善的工作及社區環境等。措施有何成效,還需拭目以待。可是,這些措施並未觸及工作過勞及經濟收入不足兩大核心因 素,因工時長、工資低帶來的家庭問題更時有發生,難免令人懷疑措施的實質成效。

千禧男歡女愛

燭光網絡 60期 (p.10)
09/05/2008

 過往大家說到男女和家庭時,一般都是很簡單直接的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縱使不至於完全相信西方童語故事的「從此之後,二人快快樂樂的生活在一起, 直到永遠」,但也覺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十分理所當然。這過程中,二人亦必然結婚生子,活在同一屋簷下,風雨同路數十年。

國內城市婚姻閱讀

燭光網絡 60期 (p.12)
09/05/2008

中國近年婚姻統計數字(以萬計算)

基督信仰對家庭價值的詮釋和信念

燭光網絡 60期 (p.14)
09/05/2008

按舊約創世記的記載,上帝把夏娃帶到亞當面前,從而創立婚姻和家庭制度,並且以十誡的第五誡,「當教敬父母」,顯明對家庭關係的重視。說清楚點,這是指一夫一妻的異性戀家庭制度。然而舊約聖經的敘事,反倒看似與這制度對着幹。單就創世記,已記載了多個家庭悲劇。

人類第一宗謀殺案,是在家庭中發生的。就是貴為選民,也不見得家庭關係有何過人之處。亞伯拉罕曾二度認妻作妹,彷彿親手為自己配製綠帽。以撒和利伯加的愛巢,更是個失效家庭(dysfunctional family),二人偏愛不同兒子,弄到兄弟反目,雅各落荒而逃,遠走他方。雅各的安樂窩,成員雖然眾多,卻建立於欺詐和妒忌。約瑟更是愚昧至極,以彩衣招搖,驕橫拔扈,他缺乏自知之明,對眾兄弟的感受毫不敏銳,險些因嫉妒招來殺身之禍。可見從起始,聖經對家庭的批判毫不留情。家庭成員藉欺詐同居、以忌恨相對、以仇視相待、因遺產同住。

律法書為性、婚姻、家庭定位,意圖保障家中弱小者,防止其他成員越界,也好為社群和諧共處,列出基本守則。可惜從先知口中,得悉神的子民並不嚴守律法,反倒助紂為虐,漠視鄰舍死活,為了一已利益,不惜破壞別人家庭。甚至大衛與愛將之妻犯姦淫,無視愛將忠心耿耿,並且借刀殺人,還堂而皇之的把其妻娶過來。箴言更悲觀的指出,家中終日吵鬧,子女愚昧非常,寧可離家獨居,也不願在家中活受罪。

愛家、樂閱讀、有夢想

燭光網絡 60期 (p.16)
09/05/2008

想像香港有一天成為熱情的「書香社會」;想像香港有一天成為可親的「愛家社會」;想像你我都在奮力推動這個城市──「愛家、樂閱讀、有夢想」。
 
二月廿九日晚上的「閱讀雲彩」,集文字及婦女工作者;閱讀、家庭價值和親子教育推動者於一身的嘉賓講員羅乃萱女士,將家庭、閱讀、信仰和夢想,都一擁入懷了,或許,這真是一個特別晚上──一個可以相信、可以想像、可以咀嚼、可以回應的社關晚上。

相信文字 相信夢想 相信恩典

 「我是很喜歡做白日夢的人,因此;我的前半生,有夢想──是自動波,上帝又達成我的心願;下半生則是主動波──是上帝帶動和推動的。」回首從前,在夢想和帶領之間,羅乃萱精彩細訴著上帝恩典裡的可貴並海濶天空。
 
「在大學是唸數學的,但很喜歡文字工作者滌然女士,跟主耶穌說,我有一天像她便好了……」上帝從來聽禱告,這夢想在禱告中,便成上帝的應允和慈愛──開路了。

重整由不得自己的心靈

燭光網絡 60期 (p.18)
09/05/2008

三月二十八日晚上的「閱讀雲彩」,五十多人坐於明光社剛搬入之新辦公室中,不但是弟兄姊妹同行的團契和暖意,更是嘉賓講員康貴華醫生以專業和誠懇帶來的溫暖和鼓舞──也許,醫者心腸,在這功利的年頭,可能不易發現,但在康醫的爽朗和熱誠中,你卻足以感受屬於醫者的仁愛、悲憫和心腸。

從探訪南朗醫院 到關心被遺案者

「回想從前,在中四中五時跟人探病,上南朗醫院和普慶坊東華醫院,那時南朗醫院的末期癌症病人,沒有善終服務,生命好像被遺棄,沒人理,很可憐──這對我有影響,日後選擇讀醫、行醫、想做一個好醫生,與這些經驗有密切關係……」望聞問切,對生命的悲憫就此成就了醫者路。
 
「在港大讀醫時,要思考選做哪一科的專科醫生,我想到精神科,那時精神科病人的住院和衛生環境很惡劣,亦沒有人願意做精神科醫生,我覺得這班人好像被遺棄,因此選了精神科──雖然一般來說,相比眼科、耳鼻喉科甚至心臟科,金錢的收入較少,但我覺得做一些沒人做的事情較重要。」活在無常又脆弱的人生,難免會有沮喪,若能踫上有情的醫者,也許巳沒有放棄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