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版 (燭光網絡 81期)

AV女優轉型?

燭光網絡 81期 (p.20)
20/11/2011

不知大家有否注意到近日一個經常出現在巴士車身和港鐵站內的廣告,廣告中有二十多位穿著日式浴衣,作性感打扮的女生,附有文字寫著「惠比壽麝香葡萄」,並表示她們會在香港舉行演唱會。
 
「惠比壽麝香葡萄」是一支創立於2008年,由二十多位知名日本AV女優、水著女優、模特兒共同組成的女子組合。AV女優即是成人影片中的女演員,水著女優則指推出性感泳衣寫真的女模特兒。她們穿回衣服,舉起咪高峰唱起歌來,但她們的衣著仍然非常性感,歌詞亦充滿不同的性含意,繼續賣弄色情來吸引觀眾。她們不止在日本當地發展,更會在本年尾到香港和台灣舉行演唱會。
 
雖然沒有裸露的行為,但一眾AV女優在舞台上載歌載舞,勢必吸引不少男士捧場。儘管港人未必聽得懂她們所唱的歌,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能如此近距離接觸一班滿足了他們不知多少次性慾望的對象,已值回票價。
 
若她們真的轉型,脫離昔日成人影片的拍攝工作,不再赤裸裸地以展示肉體來賺取金錢,這對她們來說是一件好事。可惜的是,其實她們仍然從事AV女優和水著女優的工作,唱歌只是她們的副業,是另闢財路的方法。
 

行政會議的合成照

燭光網絡 81期 (p.20)
20/11/2011

早前香港政府新聞處向外間發佈了一張行政會議的照片,聲稱是特首曾蔭權與行政會議成員首次在新政府總部開會的大合照,但後來被傳媒揭發該照片為一張五合一的合成照。政府解釋,因為不想使用廣角鏡而令官員的樣子變形,所以唯有拍下五張相片再合為一張。

雖然事件僅為小事一樁,但其實在新聞界是鮮有使用合成照的。因為記者所報道和所拍攝的,都有責任為讀者呈現當時的真實狀況,使用合成照作為新聞照片,所呈現的情境,就算有多完美,也算不上是新聞照片。

試想想,若然有一天科技能把照片拼湊得天衣無縫的話,傳媒就因而使用合成照或修改過的照片,那麼我們所看到的,還算是真實的新聞嗎?抑或只是透過編輯及美術人員的神來之筆,看到被加工扭曲了的世界?這和我們經常詬病,透過新聞材料創作出來的動畫新聞,又走近了一步。

市民期望傳媒能給我們看到最貼近實況的新聞,但偏偏政府最近經常阻撓記者採訪,又選擇性發放新聞消息,現在又再使出「合成照」的招數,實在是一個極壞的榜樣,令市民失望!

股巿波動 勢掀賭風

燭光網絡 81期 (p.21)
20/11/2011

近月股巿從恒指20000點至16000點不斷大幅上落,到處都是世界各地的經濟及債務消息,一時人心惶惶,股巿的波幅更多次成為報章港聞版的頭條新聞,小巿民望著過山車一樣的上落巿,心情極為波動,事實上,誰又會料到2011年突然會來個反覆巿?
 
股巿反覆,成交額卻未有因此而減少,反而很多人在股巿中「搵飯食」,不少報章報道,股民居然毋懼高危,用盡巿面的窩輪和牛熊證等金融衍生工具炒股,有些是「即日鮮」(一天之內做買賣賺錢),甚至10分鐘上落都有。
 
股巿本來的是個集資的地方,不同的公司發行股票,讓支持這間公司業務的人購買,公司賺錢便會派股息,這是最原本的經濟學原理。可香港卻是最受消息影響的股票巿場,三更窮五更富,如此生活,心理壓力也教人吃不消。況且整個股巿均受大戶所控制,一般股民想要賺錢,非常困難。
 
不公平的巿場,加上不成比例的衍生工具,造就現在凡股皆賭的惡果。不少財經報章更形容情況和「買大細」沒有分別,根本就沒有技術分析可言。政府雖然曾表示成立委員會討論有關的監管制度,但至今仍然只聞樓梯響。香港的賭風不獨由馬會帶起,如果股巿變成純粹的大賭場,後果更不堪設想。

那些年,作死不離三兄弟

燭光網絡 81期 (p.21)
20/11/2011

近日香港流行兩套電影,一套來自印度寶萊塢(Bollywood)的作品《作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另一套是來自台灣網絡作家九把刀自導的自傳式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You’re the apple of my eye)。

細心看,兩套都是懷舊戲,都是近80後的「青春故事」。對,是近80後。兩個故事不約而同都在90年代的中學和近2000年的大學發生,計起數來,剛好就是現在約30歲的人,就是自覺剛剛事業有點起色的人。

再細心看它們表達的心境︰就是造夢。《作死不離三兄弟》教你正面看事情,面對學業,它教你要做你喜歡做的事,勇敢追求夢想;《那些年》教你的是回想青春,一切都是美麗的,特別是那種曾經令你心動,但又已經離開,卻常常留在心底回味的輕狂,那叫做青春。

兩套戲都笑中有淚,兩套戲都很瘋狂,但拍得平凡,真實,所以好看。為甚麼我們只可以在電影中才能找回夢想和青春?根據不少心理學的理論,電影從來都是夢的投射,特別你在黑漆的電影院中,夢的感覺就更實在,因為每次完場開燈,你就知道,我回到真正的現實。

團購式福音

燭光網絡 81期 (p.23)
20/11/2011

團購是一種網絡的消費模式,泛指要在指定的時間內,有指定的人數願意用指定的價格購買,那就可以用超低的價錢購買指定的產品。這是一個雙贏的遊戲,消費者可以低價購物,生產商可以極速行銷。消費主義在此赤裸地運作:產品本身未必一定是好的產品,但他們必定是在巿場上有餘的產品,為了增加銷量,於是將價格下降,直至需求量相對上升,達至一個賣方認為合理水平,於是成功交易。
 
從經濟學上看,這仍然達至「均衡價格」!由此看來,團購沒有「平」到,它只是一種廣告,而它除了賣「平」,還賣了一種感覺,那種感覺就是:「因為你,所以件貨品/服務便宜了。」
 
團購文化最有趣的地方是,它不是一張靜止的八折卡,有些團購會指明,如果集齊人數愈多,打折的比例會愈高,於是在指定時間內(通常就是一兩天內),大家會瘋狂地透過Facebook等社交網絡找人參加,但到頭來很多花了錢的人,卻連怎樣使用那張券也不懂的比比皆是。
 

V,喻意著一個階段的結束

燭光網絡 81期 (p.24)
20/11/2011

10月份在電影小組推出《V煞V for Vendetta》,背後原因是世界各地社運轉趨熾熱,「佔領華爾街」掀起全球不同國家陸續響應,而《V煞》面具亦成為社運的一個重要符號(symbol),它指向是怎麼樣的意義(meaning)呢?各自表述也需從文本(text)起步,閱讀電影《V煞》自然是分析的開始。
 
由於它屬坊間熱門話題,對人數本有一定期望,結果卻強差人意,只有十多人出席,政治冷感是衝上頭腦的首個答案,這是普遍本地華人教會流行的現象,從只有極少信徒關心基督教選委的選舉就是最佳佐證。然而,筆者要澄清《V煞》不只從解放極權統治建立共和體制出發,對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亦有洞見。
 
戲中很大篇幅記錄女主角Evey(Natalie Portman飾)如何成為V的門徒,形式似是一種師徒制(Mentorship)。受迫害異見人士留下來的生命故事啟蒙了V,接著由他承傳給Evey,他們明白到當發現了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時,操控你我的王牌手段——死亡威脅,便會報銷、失效;當舊我徹底死去了,隨之而來就是新我的萌生。人生就是這樣一場生死不斷的交替,你開始了嗎?
 

性教育教師訓練 知識技巧齊裝備

燭光網絡 81期 (p.25)
20/11/2011

明光社從本年初開始,定期舉辦性教育教師訓練,至今已舉辦了四次。在此特別感謝各主題的講員及參與的老師,全賴你們的支持,我們才可以持續舉辦相關的課程,幫助大家一起在知識和技巧上作好裝備,以回應學生在「性」問題上的各種疑惑和憂慮。

以「如何幫助青少年面對色情氾濫與性沉溺」為主題的性教育教師訓練已於2011年11月4日順利完成,參加者有三十多人。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張勇傑先生首先向在場老師闡述目前香港色情資訊氾濫的情況,而本社另一位性教育項目主任吳秀紋小姐,則透過《色情誘惑》教案,與老師分享可以如何使用既生動,又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向學生講解網上色情資訊的禍害,以及逃避試探的方法。

另外,當日我們亦邀請到精神科醫生康貴華,以他多年的臨床經驗,為一眾出席者解釋性沉溺的形成和輔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