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社就賭博問題諮詢文件的回應
- 政府雖然聲稱在賭波問題上沒有既定立場,但有關文件明顯指向將賭波合法化是最佳的解決辦法,並詳細介紹合法化後應如何運作,政府的立場昭然若揭!
就賭波應否合法化的問題,社會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有些討論詳列外國的研究以及對香港社會現象的分析,旁徵博引,令人無論贊成與否,都對問題有更深入的反省。可惜亦有不少的討論卻純粹是情緒發洩,無的放矢,但謊言說上十遍,一些不知情的市民卻信以為真!
還看今屆世盃,中國隊首次入圍、南韓隊歷史性打人四強,加上大部份賽事在晚間黃金時間進行,令更多市民能觀賞球賽,連帶爭論多時的賭波問題討論也高漲起來。近日,新任民政事務局長何志平醫生亦「問責」起來,打著「民意牌」,表示賭波問題要在年底前「解決」!
中港澳台近期在賭博問題上可說各有千秋,給人一種賭博可以為經濟帶來新希望的感覺。國內的足球彩票大行其道;台灣的樂透彩令全省瘋狂;澳門批出三個新賭牌後,大家憧憬著拉斯維加斯式,由賭博和娛樂帶動的繁華現象即將降臨,甚至令不少香港人眼紅;至於本港開徵賭波稅的呼聲亦此起彼落,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中亦作出暗示,青年協會所做的調查更顯示有六成青年認為賭波稅是政府開源的最好方法!
賭波合法化後,賭風蔓延,對社會的衝擊日漸擴大。究竟現時賭博問題對學生、青少年,甚至社會各階層人士有何影響?作為教師、社工和牧者又如何回應?今期《燭光網絡》,我們特別訪問了幾位「有心人」,談談他們的看法。
M:Michael 黃:黃克廉老師 葉:葉翁慧梅姑娘 蕭:蕭如發牧師
對中學生而言,相信他們對全球化、商品化、文化、中國現代化等名詞不會感到陌生,不過究竟有多少學生明白箇中的意義?又有多少學生願意花時間認識這些課題?筆者認同教育的真諦不是將學生變成『蛀書蟲』,相反是帶領學生走向世界。可惜現時的教育制度太重視考試成績,學生過於看重書本上的知識,使他們缺乏認識世界的求知欲,令他們未能完全明白在世界,甚至本地發生的事件對社會的影響。
有什麼原因推使40位素未謀面的中學生,參加明光社舉辦的體育記者訓練班,參與製作《06世界盃特刊》?可知道出版及製作一本特刊所經歷的苦與樂嗎?
足球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只是一種運動,但對筆者而言,是與爸爸溝通的共通語言。爸爸在近40歲之齡生下我和我的哥哥,他是一名傳統的生意人,外表予人穩重、嚴肅的感覺,在我眼中,他滿有自信、學問淵博,且愛發表偉論。由於爸爸經常在外地工作,很少時間留在家中,即使留在家中,年齡的差距和爸爸的個性亦窒礙了父子之間的溝通。
我是一個球迷,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更不會錯過。結婚以來,世界盃更陪伴著我及家庭成長。1982年結婚,正是世界盃舉行,與太太一同觀看球賽,一邊講解給太太聽,一邊享受二人世界的生活。1986年女兒出世,又是世界盃開鑼,還記得一面為女兒調校奶粉,一邊觀賞世界級球賽的情境。1990年擁有屬於自己的新電視機去觀賞世界盃。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1992年曾發表一篇文章,介紹四位對運動商業化貢獻最大的人物。第一位是全美最受歡迎的高球手,史上奪得最多次公開賽冠軍,被喻為第一位具商業價值的體育名星─史尼特(Sam Snead)。第二位是IMG運動經理人公司創辦人,被喻為本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一千位人士之一,有「運動行銷之父」之稱的麥哥馬克(Mark McCo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