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舍
打開南亞裔這「封閉」的社群
大部份香港人一聽到「南亞裔人士」這名詞,都會有類似的想像:黝黑的膚色、在地盤工作、操帶有口音的廣東話或根本不識粵語,也許還認為他們都有點粗魯及有體味。「危險」,大概就是一些香港人對他們最簡潔的總體印象,有時只要在報紙上看到「南亞裔」三字,很容易便會聯想與罪案有關。
誰為鄰舍定分界?
誰是我的鄰舍?
在中港矛盾與日俱增的今天,要問「誰是我的鄰舍」?好像政治不太正確。不過,當我們在分別誰是「鄰舍」時,其實我們已不其然將「我者」的香港和「他者」的大陸,作身份上的分野。
有鄰里,有倫理
香港,大部份人都是居住在城市裡。而我們的城市密度之高,又是全世界數一數二。我們每一天在城市裡與不同的人一同生活、學習及工作。然而,細心一想,大家卻又是無比陌生:當人人在路上都成為「低頭一族」,彼此不聞不問;又或是我們連住在隔壁的人姓甚名誰也不清楚時,我們真應該問問這樣的都市生活,其實缺少了甚麼。
服侍少數族裔 信仰中的實踐 實踐中的信仰
我們對少數族裔人士的認識似近還遠,在香港各區我們經常看到他們,但現實卻甚少交流。直至看到愈來愈多少數族裔人士在電視上出現時,才發現他們也與我們愈來愈近;我們可能是同學,亦是玩伴。2001年香港約有42000名南亞裔人士(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2011年已上升一半至約63000名,佔全港人口差不多1%。
比鄰若天涯
人和人之間最遠的距離是偏見,明明彼此都在對方眼前,但比鄰若天涯。
關懷貧窮 祝福都市
世界末日的預言沒有實現,普天同慶的聖誕節亦已過去。聖誕期間冷鋒襲港,氣溫下降到只得十度,增添聖誕節的冬日氣氛。
誰視我為鄰舍?再思好撒瑪利人的比喻(路十25-37)
「相濡以沫」出自莊子的《大宗師》,意思是說當泉水乾涸,魚兒以口沫互相潤濕,以維持對方的生命。當人遇到困難,最容易伸出援手的往往是血緣之親,又或是身邊最親密的人。但對於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耶穌卻打破了這種「近親情濃」的界線。我們幫助別人,不一定只是出於血緣,又或是深厚的情誼,而是出於「憐憫」。當我們懷著憐憫之心對待他人,我們才能真正及自由地幫助他人而不必加重自己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