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千個禮拜
《人生四千個禮拜》自2021年出版以來,廣受好評,被譽為一本跳脫傳統框架的時間管理書籍。該書雖非基督教著作,但其核心理念與基督教教義亦有共通點,例如詩篇九十篇12節所言:「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或傳道書對時間虛無的反思。
《人生四千個禮拜》自2021年出版以來,廣受好評,被譽為一本跳脫傳統框架的時間管理書籍。該書雖非基督教著作,但其核心理念與基督教教義亦有共通點,例如詩篇九十篇12節所言:「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或傳道書對時間虛無的反思。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 |
人生每天都在不斷做選擇、作決定,最簡單的方法是跟大隊、憑感覺,隨波逐流、順其自然,萬一決定錯了,也有許多「同路人」,就算在最壞的情況,亦絕對不會孤單,因為有許多人「陪葬」。
人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選擇,選擇是我們必須終身學習的功課,我們既可以在選擇中成長,也可能在選擇中跌倒,如何分辨真偽、以及在眼花撩亂的選擇中找到自己應走的路,就是智慧,所謂經一事、長一智,要令自己有智慧作出正確的選擇,就要不斷吸收新的知識,以及不斷作出反思。
網上討論區不時會有人發帖文,為到不同的選擇尋求網民的意見,例如「我和女朋友應否分手」、「我應否轉工」等等。現代生活講求簡單、快捷、享受、好玩,若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在大小試探中站立得穩,家長實在需要有意識地、甚至刻意地引導孩子了解選擇背後的價值和意義。
香港青少年的性教育不足其實是老生常談,除了因為香港學校的課程一直以考試為中心,沒有太多的空間可以讓學校教授一些「非必要」的內容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華人社會對性的議題仍然有很多的禁忌,不少老師和家長都不習慣和不願意主動和學生及子女討論相關的問題。此外,對於性教育的內容,社會上不同的持份者亦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所謂不足,有時並不單單指時間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大家對性教育內容有不同的期望而出現的落差。性教育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個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的倫理,不單涉及青少年的成長,更影響他們長遠的福祉,每當社會有任何涉及未來性教育的方向和內容的討論時,作為關心學生和子女的教師和家長實在不能掉以輕心,應該積極表達意見和留意其發展,因為性教育其實是一場文化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