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
第四權
難辭其咎
市民的心聲
聞者足戒
社交平台與公共空間
明日大愚
老子說大智若愚,舉一反三,亦可說大愚若智!以為自己好醒目、好叻的人,到頭來聰明反被聰明誤十分之多。在古代,擁有知識就已贏在起跑線,有機會讀書、成績好的人自然會成為士大夫、管治者,族群的領袖,但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資訊唾手可得,讀得書多,成績好與能否成為良好的管治者和領袖是兩回事。以前大家渴望有智者、聖人來管治,現在當大家能夠掌握的知識和資訊都差不多的時候,大家需要的管治者和領袖已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智者,而是有誠信、有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並不是自命不凡,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
社會上有許多不同利益、價值觀和政治立場的團體,任何人做管治者都沒有辦法討好所有人,任何政策都會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任何管治者都必須有面對抨擊的心理準備,而管治者最重要的素質應該是凝聚力,雖然有人反對,但良好的管治者不應將反對者視為敵人,將反對聲音當作是人身攻擊,並利用自己的權力去懲罰反對者,而是努力去溝通和消除不必要的誤解。一個沒有容人之量的人根本不適宜擔當重任,否則只會遺害人間。樹立威信不是單靠權力,更不能依靠武力,否則只會將不滿情緒壓抑而不是化解,將來可能引發更大的衝突。
易地而處才能拉近距離
無論社會、家庭和教會,在經歷去年的社會運動之後,都出現很大的撕裂,而不少的調查都發現愈來愈多香港人感到抑鬱。究竟社會運動對香港基督徒在心理健康和靈命方面有幾大影響呢?若果要重建一些已經撕裂的關係,有甚麼方向是最值得我們留意的呢?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委託了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在6至9月進行調查,成功收回的有效問卷 超過1,000份。
今次調查結果,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受訪的基督徒本身的政治立場加上願意行動,會影響他們對其他人的同情關懷,當他們對人愈有同情心,就感到自己與神和身邊的人關係愈好,焦慮愈少,可以說是自我感覺良好,不過,問題是他們往往沒有易地而處了解其他持不同意見的人的想法和處境。同理心十分重要,但單憑同理心去推動我們關心社會是不足夠,甚至有些危險的,因為有些人面對困境,可能是社會制度和政策的問題,亦可能是其他人的罪行,或者他們自己犯錯,我們不能夠不加分辨就完全無條件地站在所謂弱勢的一方,因為從信仰的角度,所有人都是罪人,弱勢和貧窮的人值得同情,但不等於他們提出的訴求,以及他們所做的就一定正確,必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