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權法院稱同婚非人權
兩個男人登記結婚,政府拒絕,有否侵犯人權?歐洲人權法院八年以來,答覆直接清晰:沒有。
歐洲四案:法國、奧地利、芬蘭及意大利
兩個男人登記結婚,政府拒絕,有否侵犯人權?歐洲人權法院八年以來,答覆直接清晰:沒有。
歐洲四案:法國、奧地利、芬蘭及意大利
明光社就民事結合及同性婚姻的意見書 9-2018
政內局局長聶德權先生鈞鑒:
對於近年多項有關性小眾議題的討論,本社認為有幾點值得特別關注,亦希望局長閣下及政府各部門在處理有關問題時能特別注意:
1 檢討法援制度的資助準則及範圍
近年很多有關性小眾的議題都繞過了立法會和公眾的討論,直接訴諸司法覆核,令公眾無從參與。這些有關婚姻、家庭和倫理的社會制度,涉及重大的公眾利益,不宜在未有社會共識之前直接交由法庭處理,政府應檢討現行法援制度有否被濫用,公帑是否用得其所,還是成為一些團體架空公眾和立法會去改變社會制度的捷徑。國際人權公約及歐洲人權法庭的裁決已清楚表明,同性婚姻不是基本人權,亦非不同國家必須跟隨的做法,因此,不應浪費公帑支持相關的司法覆核,而應以其他方式處理他們有關個人權利/訴求的申訴。
民事結合(Civil Union)在歐美地區流行,為了避免修改婚姻的定義,民事結合到底是不是一個折衷的方案?筆者分析之後,認為支持男女婚制有獨特性的人,是沒有接受民事結合的合理理由,因為:
多年來,同性戀政治團體為同性伴侶本身的權益,提出了許多訴求,包括保障他們在醫療探視、醫療預前指示、生活與財務、後事與遺產等安排的基本需要。同性戀政團提出的方向是擴充男女婚制,改為不分性別組合的婚制。
就陳志全議員將於2018年7月動議研究同性伴侶政策的議員議案,本社對其研究的方向不能認同。本社促請各界維護男女婚制,又建議藉讓緊密關係者互相授權的政策方針,維護緊密人際關係(包括同性情侶)的基本權益。
民事結合實非可取的中間方案
陳議員提交的原議案為「本會促請政府研究制訂讓同志締結伴侶關係的政策,令同性伴侶得享與異性伴侶平等的權利」,其含意有直接延伸為民事結合(Civil Union)或不分性別組合的婚姻制度(一般稱作同性婚姻)的可能。
參考海外的民事結合政策,我們得知其法律條文與同性婚制無異。訂立民事結合的地區,往往走向制訂不分性別組合的婚制。說民事結合為「掛羊頭,賣狗肉」的同性戀政治策略,實不為過。故此,民事結合並非支持男女婚制者可接受的中間方向。
陳議員的動議沒有闡述所謂「讓同志締結伴侶關係的政策」的內容。本社不反對政府研究政策,但如研究的方向指向民事結合則有所保留。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國際
此文為《反對強加者,卻喜強加人》的附錄。
犯了「不要將自己的信念強加別人」的錯誤,是基督徒,也是支同者
今年是香港回歸中國20年,一切彷彿很美好,但統計處公佈2016年的堅尼系數創45年來新高,達到0.539,較1996年的0.518上升0.021,表示香港的收入分佈愈來愈走向不平均,市民的貧富差距擴大,貧窮問題非常嚴重,新一屆政府必須設法改善貧富懸殊的情況,否則社會將會加劇階級對立,造成政治不穩,而重中之重可算是居住問題,讓市民可以居有定所,不致居無定所
香港性文化學會 明光社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社關部 合辦
最近,台灣大法官同婚釋憲,判決通過同性婚姻,成為亞洲首例,影響深遠。事情發展經過究竟為何?判決理據是否足夠?港台兩地關係密切,台灣通過同性婚姻,香港教會應該如何面對及回應?
誠邀各位參加這次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