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時刻
19/01/2015
當危難來到 四周充斥苦痛哀號
希望亦來到 你挺身擊倒了恐怖
當危難來到 四周充斥苦痛哀號
希望亦來到 你挺身擊倒了恐怖
這是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
由「佔中」直到「雨傘運動」,這一切打開了香港社運和政治的新一頁。或許,在贊成或反對佔中之前,教會與信徒更應先上一次「政治課」。[1]
當法院通過同性婚姻和歧視法,便等於強制每個人認可同性關係。繼早前蛋糕店、花店、婚紗照公司、酒店和旅館被打壓後,讓筆者再分享另一宗不幸事件。
香港已經不同了,無論大家是否支持佔領行動,經過這一個多月,香港社會和教會的文化都已經出現了重大的轉變,衝擊着我們對何謂公義、法治、權威以至尊重的看法。雖然事態瞬息萬變,但執筆之時一切仍在膠着狀態,無論政府和運動的催生者都無法提出現實可行的方案,何時及如何結束難以估計。
這是個失去互信的年代,甚至令人不想說話,因為任何一句有關時局的說話若有人覺得不中聽,便可能損害家人、朋友、同事和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輕則在FB和Whatsapp的群組unfriend或退出,重則惡言相向、面左左。
一言不合,繼而動武是過往不少衝突發生的原因,但現時往往是一言不發,首先動武。當一個社會不重視對話,彼此嚴重缺乏互信,而對抗性行動,甚至是肢體抗爭成為了社會運動的主流,大家只重宣示立場而忽略理性交流和互動,要就社會矛盾和分歧尋求共識便愈來愈困難。
台灣近來的政局令人深以為憂,無論是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究竟對台灣有利還是不利,以至應否佔領立法院、甚至闖入行政院。
當老師和同學們還在享受八月份的愉快假期時,社會上的不同層面卻在靜靜地起革命,對部分政府官員來說,更是挺不好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