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亂象
![]() |
【Twitter】封殺特朗普帳戶惹爭議 歐洲多名政要批做法有問題 |
(香港經濟日報.12-1-2021) |
![]() |
【Twitter】封殺特朗普帳戶惹爭議 歐洲多名政要批做法有問題 |
(香港經濟日報.12-1-2021) |
美國大選除了讓社會大眾再一次了解美國政治以及民主制度之外,不少香港人眼看著在社交網絡平台中,美國政客的言論被平台加了一個「註腳」,有部份群組更被封殺,令他們有更多感受。事件引發網民震怒,更觸發一場社交網絡平台移民潮,要到一個沒有人「指手畫腳」的平台,重新營運。
過去幾年為甚麼香港社會有如此重大的撕裂、那麼多的衝突?為甚麼近年愈來愈多人考慮移民?若政府繼續以強硬的政策,以及主張激進抗爭的反對派繼續抱著寧化飛灰、不作浮塵,同歸於盡的心態,到底是能夠扭轉局勢還是加速香港的衰落呢?
一直以來,香港能夠立足世界,是因為香港能夠融合中西文化、左右逢源,具有創意和靈活性,而社會亦充滿和平、自由和包容的環境,很少出現基於宗教、種族和文化差異、以及不同政見而帶來的社會衝突。若果香港變成過往曾經衝突不斷的北愛爾蘭、黎巴嫩,好像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亞塞拜疆與亞美尼亞一樣冤冤相報,立場決定一切,是不會帶來真正的和平和長遠的穩定的,無論我們如何努力爭取和建設也是徒然,政府和從政人士若果只以仇恨、憤怒、強權、打壓、威嚇和抹黑作為吸納和鞏固本身支持者的話,那麼香港有甚麼前途呢?
不能鼓吹暴力、恐怖活動、煽動仇恨、分裂國家、誹謗、淫褻及不雅等法例,很多國家都會有,問題只是傾向寬鬆還是嚴謹。香港人一直以來最珍惜的就是自由,特別是免於恐懼的自由,正所謂就算怕老婆亦毋須怕政府,在茶餘飯後鬧政府、鬧官員面不改容,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毋須擔心隨時誤墮法網,對於一些無權無勢的小市民來說,可能已經覺得很幸福了。
敢言、追求正義是美德,不過,敢言和正義的人所說的不一定就是真相,當然,往往不是因為他們故意說謊,而是由於他們本身的盲點以及限制。追求真相和追尋真理一樣,是需要付代價以及有相當的胸襟和見識的,而且代價很高。
一直以來,香港雖然沒有普及而全面的民主制度,但是有相當大的自由空間,大家在表達意見、批評權貴、出版創作方面並無太多不必要的顧慮。但近年社會環境和氣氛的轉變,卻令到很多人愈來愈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恐怕會被人網上攻擊、起底、欺凌、甚至危及人身安全、以及誤墮法網、被秋後算賬。這是香港的悲哀!
不過,有人以為敢言和有正義感就代表能夠守護真相,其實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守護真相其中一個先決的態度是我們願意放下一些我們個人的成見,避免先入為主的印象、以及許多不必要的假設。因為當你已假設了對方一定是壞人,自己是代表正義,或者對方是高牆,自己是雞蛋的話,你根本已沒有辦法客觀和持平地看事物,以及作出中肯的評論。
根據香港記者協會於今年5月公佈2019年的香港新聞自由指數調查結果,分數創下有紀錄以來的新低;[1] 而國際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發表今年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顯示,香港於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80,亦是歷史的新低。
根據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下稱公署)於10月初公佈的數字,由6月中至10月初涉及「起底」及網絡欺凌的相關個案達1,960宗,牽涉網上社交平台及討論區共12個。
相信如果大家都很關心香港近日發生的事情,為了了解事態發展,除了會看電視新聞外,更會於網上的社交平台看新聞。但如果你沒有主動到不同的新聞網站去找新聞看,而只是被動的在社交平台看別人分享的資訊,你很有可能只收到一些偏向某一角度或立場的資訊,也就是說你閱讀資訊或新聞時已不自覺的有了「偏食」情況。
人臉圖像是人體生物特徵的一種,與個人指紋及虹膜等一樣,乃與生俱來,獨一無二且不可改變。雖然單憑這些「記認」,一般人都未必可以確定它們是屬於誰,但這些資料若與其他個人資料連結,就會成為能夠辨識身份的個人資料,亦受《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保障。
在山竹襲港前數天,有一宗影響全球的大事發生了,但本地媒體幾乎沒有報道:9月12日,歐洲議會以438比226票通過了極具爭議的「網路版權指令」(Copyright Directive)——第13條(Article 13)。[1]
美國有兩宗歧視法訴訟的新判案,均是判被控歧視的人勝訴,當中的理據值得我們深思,本文扼要報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