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是一種責任與承擔
不想回憶、未敢忘懷。雖然人生應該不斷向前看,作為基督徒,更應忘記背後,努力面前,不要成為手扶著犂向後看的人。不過,不要讓過去阻礙我們向前,並不代表我們就不理會過去,不努力去完成未實現的夢想;未完成的責任,因為「記住」其實也是一種責任與承擔,人生難免會犯錯、會受傷、會遇上災禍,若忘記深刻的歷史教訓,不斷重蹈覆轍,不單可憐、更是可悲。經歷過八年抗戰,有親友被日本皇軍殺害的上一代,你叫他們如何忘記?正如經歷過文革,曾經被批鬥,有親友被迫害、甚至死亡的,你叫他們如何忘記呢?
八九六四是我們那一代香港人無法忘懷的經歷,許多人曾經在八號風球冒著橫風橫雨,全身濕透仍然坐在新華社門外請願;兩次百萬人上街聲援在天安門廣場絕食的學生以及與全球華人一起爭取民主;以至六四之後在跑馬地馬場充滿悲情的黑色靜坐。香港人無法忘記是因為不少人曾經十分積極地關注和參與,而且曾經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可以看到國內和香港的轉變,但最後卻以沉痛的鎮壓和追捕,將本來和平地追求民主的學運定性為動亂告終!以百萬計曾經積極關心事件的香港市民,早已被烙下難以忘懷的烙印。不能忘記不僅是因為悲痛,更重要的是要為死難者和他們的家屬討回公道。
八九民運的起因是反貪污和反官倒,學生以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態度,希望透過絕食和靜坐來喚起政府的關注,後來慢慢引起了不同行業的人士加入遊行和請願,由於事件曠日持久,中間發生了許多不同的事,但總的來說,是當時學生的堅毅、願意犧牲和身體力行的精神,感動了許多香港人,亦因為九七回歸的日期愈來愈近,不少香港人將自己對前途的憂慮和期望都投射在這場運動,因此,事件以流血告終,令香港人更有切膚之痛。
六四事件背後有沒有很複雜的國際和國內權力鬥爭因素,有沒有人想借學運混水摸魚,幾時能完全水落石出?恐怕沒有人能說得準,不過,事情總不能不了了之,就像1947年台灣的「二二八事件」以及1980年南韓的「光州事件」,無論經歷多久,要求平反的聲音雖然在不同的時候會有起有跌,卻不會完全消失。32年過去了,不少香港人對平反六四仍然有一份的堅持和執著,雖然不同的人背後追求的目標未必完全一致,但都渴望當局能全面調查及公佈更多資料,特別是為事件中不幸的死難者平反,讓他們苦候多年,等待洗雪沉冤的家屬,能在有生之年可以稍為安撫他們的傷痛。
對於許多帶著對國家和社會強烈的愛和犧牲,本來有大好前程的青年學生,在一場夾雜了十分複雜原因的運動之中,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亦有不少從此被迫離開自己的摯愛親朋,流亡海外,生離死別,令人傷痛。多年來一直有不同的呼聲,希望政府能釋出善意,解開這個多年的心結,可惜的是,近年來的發展卻愈走愈遠! 但不努力去撫平傷痛,根本沒有辦法真正讓大家忘記過去,努力面前。
多年來一直參與燭光晚會,堅持要平反六四的市民,其實都是希望透過和平理性的方式,喚起政府的關注,大家期望的當然不是社會大亂,人民受苦。而是要堅持為死難者和他們的家屬討回公道,讓公義得到彰顯,大家一起重新上路。強權雖然可以將不同的意見,反對的聲音鎮壓下去,但卻沒有辦法真正改變大家的心。而作為一個小市民,我們雖然無力改變大局,但我們仍然可以堅持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而「記住」就是我們的責任與承擔,每個人都有責任和能力守住自己手中的一點燭光,亦沒有人能奪去我們心中的那份悼念。阿摩司書五章24節會繼續成為我們永不止息的禱告: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但願公義能早日得到彰顯,人人可以安全地公開表達自己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