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 |
|
(明報. 3-10-2025) |
![]() |
|
(明報. 9-10-2025) |
以偏概全是詭辯和卸責的重要障眼法,正如能令人相信的謊言通常必須有一定的真實性,完全虛假的內容很難令人上當,當一件事有很多不同的成因,若只放大及強調一點,明顯就是要魚目混珠,並且為將來的失敗買保險,告訴大家若然出錯、錯不在我。無可否認2019年的區議會投票率71.23%,成為歷史超高,與過往一般接近四成的投票率有明顯增幅,而當年的確亦是近年香港社會最動盪的一年。隨著國安法出現、移民潮和大批議員被DQ之後,2023年的區議會創了27.54的新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相信是該屆區議會的直選議席被大幅削減,每個選區只餘兩個直選議席,其餘走回頭路由政府委任及由政府委任的地區組織間接選出,直接反映市民意見的民意代表變成區議會的大配角,對地區施政的影響力微不足道,市民覺得沒必要參與是十分自然和合理的結果。
任何有關投票率的分析若不包括選民的投票意欲,基本上就是信口開河。若果投票率低真的反映市民滿意現狀,請政府立即煞停所有有關選舉的宣傳開支,無謂浪費寶貴的公帑。而全體市民應響應局長的呼籲,令投票率反映香港的社會不是大好而是極好,因為有自我感覺良好的官員,所以全體市民皆自我感覺良好,同心合力創造出反映市民極滿意現狀的歷史性投票率。
至於立法會選舉,過去二十多年我們一直鼓勵市民積極投票,選出合自己心意,會反映本身意見的代議士,就算有時多個候選人都不完全合自己心意,也要去投票,因為投票不一定能選出最好的議員,但要阻止最差的當選,因為無論如何總會有人當選。不過,以今時今日「優化」之後的選舉制度,一般市民能夠參與的機會大幅減少,不單小圈子選舉的成份大增、直選的議席大減,不少功能組別的選民人數也大幅減少,再加上議員人數暴漲至90個,每個議員的影響力大幅下降,而經歷幾年之後,大部份市民能夠記得他們名字的恐怕亦不夠10個,而立法會對政府基本上亦起不到有效的制衡作用。
除了同性伴侶登記制度之外,本屆所有政府的法案皆順利通過。其實誰做議員的分別不大,年齡亦不重要,用在大批議員身上的公帑基本上形同浪費,市民不禁要問議員和花瓶以及圖章之間的分別是甚麼?是否來都來了,提名都提名了就要去投票?萬一推高了投票率令外界誤以為香港仍然十分混亂怎麼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