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社關人 與弱勢同行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5/05/2011

新世代社關人常遭質疑,說他們做秀,搞肢體政治,空有眩目的示威畫面,卻欠缺扎實的政策研究。不過,80後的光譜十分之闊,我們雖然未必有完全一致的領受和策略,但有相同的信仰,亦活在同一個香港,更多的溝通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職工盟組織幹事何偉航,典型的80後,是「七.一」新力量,由被捧為民主新一代到被標籤為暴力抗爭80後,他在信仰、工運、理想和生活所編織的人生路上,步步為營,但仍堅定地說:「我要做弱勢的同行者。」
 
何偉航的社關路,走得很自然的。2004年預科畢業那年,參加了七一遊行,之後又透過基督徒學生團契(FES)參與世貿(WTO)示威,了解全球化對基層的剝削。完成副學士課程後,2006年升讀大學,加入中大團契,做團長,搞社關查經,推動同學關社。
 
2008年畢業,何偉航幸運地在教育局找到一份工作,薪優糧準,工作定時,人事簡單,但他就是不喜歡,去了反高鐵。「當時大會呼籲參加者為社會請半天假,出來立法會撐。我覺得唔可以缺席,整咗張橫額,約埋幾個舊同學一齊去了。」
 
社關路,他參與過譚作人、趙連海等抗爭。知道有朋友因為在邊境做肢體抗爭,聲援劉曉波,幾乎被捕,他震撼很大:「大家差唔多背景,佢行得咁前,我就諗我係咪都可以做多啲,去實踐上帝的公義呢?
 

放棄鐵飯碗  街頭搞工運

為此,何偉航祈禱。他說:「當時大約係2009年尾,我祈禱,求主唔好浪費我(在教育局)。我大膽祈求,小心實踐。後來有舊同學說職工盟有個位,我覺得咁好好,工會能夠與最弱勢的人走在一起,相比起政黨就更接近自己的理念,所以就加入了。」
 
加入了職工盟後,挑戰四面而來。何偉航說:「之前巴士工潮,好辛苦。示威、記者會,試過晨早九時返工,又試過晚上十時開完會,還要準備示威物資。呢啲背後嘢,工友未必明,有時會磨擦,質疑我究竟係咪幫工友。又試過有啲政策,對部份工友可能全無影響,咁佢哋就未必肯走出來。我哋好似傳道人,要同佢哋講、分析。」
 
回到家庭和教會,何偉航也不好受。工會生活巔倒,家人不免擔心、埋怨:「好哋哋有份政府工做乜唔做,要搞到自己咁辛苦?」而教會看見這位原本十分屬靈、關心內地宣教的弟兄,因工作關係少返聚會,又在教會散播比較「前衞」的社關思想,時有微言。他說:「曾試過有傳道人叫我在facebook留言要小心一點。但我覺得這是我的言論自由,牧者應該做好牧養的工作,沒有理由反而叫我自我設限。」
 

無怨身心疲  遺憾知音少

努力栽種,未必會有收成。何偉航說在facebook的留言,有人會閱讀,但繼而思考行動的少。他說:「有時我上電視,佢哋會話『嘩!Stanley(何的洋名)又上電視啦!』不過,佢哋唔係好知我做咩,我會同佢哋講:『其實我上電視,代表有工友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唔係好事。』」
 
由關心社會的學生,到落實投身工運,何偉航坦言也有壓力,亦感到孤單。整天都在想著工友、工作,有時也很想有人與他同行,可是實在不容易。他說:「教會做社關好多時著重傳福音和救靈魂,但社會公義、制度問題同時應該要有人關注,可惜教會唔明白。制度的問題,令人無辦法得到釋放,社會依家無得救,係基於一個有罪惡的制度。」
 
要走近弱勢,對抗制度,有時不單肉身軟弱,也會有跌倒的時候,但何偉航很堅持:「有時我會同自己講,對於工友、弱勢的人,我哋可能係佢哋最後的同行者,我哋甚至要企埋喺佢哋身邊,一齊畀人掟石頭。」
  

90後的三個關社態度

何偉航喜見近年有很多90後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他建議有興趣投身工運界的基督徒,應抱持以下三個態度:
 

  1. 放下自己:有些人以為只有「掟蕉」才是最有效、「最有型」的抗爭方法,其實不一定。這類抗爭背後,往往要花很多功夫,不是單單電視中一個鏡頭般簡單。再者,如果做得過「激」,會影響你與工友的關係,不敢和你交流。
  2. 謙卑:很多人以為做社關出來「幫」人,好「巴閉」,別人是弱勢,惟更多時是你與受助人同行、成長。有時,別人在你身上看到基督的樣式,有時是你在工友中看到基督的樣式,這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有時工友態度差,不接納你,要易地而處,坦誠、有耐性。或許了解過後也無助解決問題,但至少能與他們同行。沒有謙卑的心,效果可差天共地。
  3. 不要自高:很多人以為做工運,經常面對傳媒,好不威風。可更多時你所做的,也是很「生活」的平常事,既不特別,也並非神聖。所以無論做甚麼,都要記著,只不過是上帝呼召你在此時此刻做這件事情。

 

我們有話說……

我覺得就算係去安慰公公婆婆,都可以討論到政策的!
姓名:鄭婉文    
學系:社會學一年級
我眼中的社關:
我覺得我有責任關心社會,最近反對財政預算的簽名、反對內地打壓維權人士聯署,我都有參加。做義工亦是個好方法,例如探訪長者,過程中你會發現他們沒有福利,社會不能幫助他們,但透過教會可以協助他們。
我認為基督徒在關心社會上的最低要求是:
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不要甚麼都說「唔關我事」,要知道社會的事很多都互相有關係,所以要去留心身邊的事。
 
 
基督徒社關的光譜好寬濶,所以要各按其職。不要問認識社會到幾多才夠,只要你覺得社會屬於自己,就好夠,可以思考、行動。
姓名:沈凜聰(Alvance)
學系:音樂系三年級
我眼中的社關:
網上很多平台可以表達自己意見,例如facebook、blog等等。
我曾經參加六四和七一遊行,覺得社會需要有群眾。我們會組織詩班,群眾集體音樂會。一個人力量好少,但是組織起來就會大。
我認為基督徒在關心社會上的最低要求是:
要承認、認識自己的身份,並要真心關心在這地方發生的事,愛這片土地。
 
做社關,可以各自有方向,團契應該要做知識的教育,透過查經、靈修,讓更多基督徒了解甚麼是社會公義。
姓名:黎祉謙(Matthew)
學系:地理及通識教育二年級
我眼中的社關:
我會研究環保、氣候變化、城巿土地利益分配等問題,亦留意新聞。我會嘗試與被逼迫的人同行,例如之前美孚示威我會去,「落區」與街坊傾談,透過會面能了解報紙不會報道的東西。
我認為基督徒在關心社會上的最低要求是:
為社會祈禱,盡公民責任投票。
 
 
我知道個制度有漏洞,不是不用改,但制度沒有可能完美,所以我先選擇去愛個別的生命,之後才是處理政策的漏洞。
姓名:葉沛莊(LongLong)
學系:物理系二年級
我眼中的社關:
基督徒關社是一種責任,要自發和有愛。我關心社會議題,但要先清楚知道事件內容,不是見到簽名運動就簽名。我常常探訪長者,醫院等,因為這些工作有需要,他們需要神。
我認為基督徒在關心社會上的最低要求是:
關心、認識身邊的人,包括你家樓下的看更,一個在社區中微不足道的人,你也要關心、了解。
 
活動預告

為鼓勵年青人多關心社會,明光社將於8月16至19日,舉辦「關懷貧窮」暑期體驗課程,名額20個,詳情請留意本社網頁www.truth-light.hk稍後的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