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孩子一點童真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2/10/2010

英國一項問卷調查發現,去年有近60,000名15歲的女孩承認曾長期服用避孕藥,相比1999年,增幅達三倍。此外,在去年近200,000的墮胎個案中,19歲以下的女孩約佔20%,其中12至13歲的女孩尋求墮胎的數字亦有上升趨勢。不要以為外國人的性觀念才比較開放,北京西城區計生委一項關於青少年性知識方面的調查亦顯示:有65%的學生默許婚前性行為。至於香港,讀者久不久便會看到少男少女偷嘗禁果,珠胎暗結的「新聞」(可能也早已不是新聞了)。或許,青少年性早熟已經是全球化的現象。

青少年性早熟的原因相當複雜,有可能是現今社會物質較上一代豐饒,孩子有機會吸收更多營養,亦可能是現今肉類所含的荷爾蒙比以往較多。除了「生理上」的性早熟,我們不得不承認,現今小孩子的性觀念也較以往開放。與「生理上」的性早熟一樣,小孩子對性的觀念不可能隨便斷言是受哪一方面影響,但如果我們認同家庭及社教化對小孩子的性情及觀念有重要的影響力,小孩子接觸的傳媒及網絡世界,其角色便與父母一樣重要,他們即使無意施教,事實上卻已參與了「教育」小孩子的工作。

小孩子的吸收力及模仿力驚人,有時更創意無限,當他們看到有趣的事情,便喜愛模仿一番(不過有時也是父母訓練出來的)。筆者曾見過一名只有三歲的小男孩,一看到某個牌子的汽水廣告出場,便隨着音樂大跳特跳。而早前紅極一時的Nobody,在YouTube也可以看到小朋友們一邊搔首弄姿,一邊帶着BB腔大唱Nobody,nobody but you。小朋友大唱流行K歌,的確異常可愛,引人發笑,而身為小朋友的父母,也會倍感自豪,甚至會在旁推波助瀾。小朋友扮大人,偶一為之,的確無傷大雅,但如果小朋友只學會唱K歌反而不懂唱兒歌,又或者社會根本已放棄了無利可圖的兒歌市場,讓孩子無兒歌可唱,對小朋友來說又是否好事?

就如當年的著名兒歌歌手辛尼哥哥所言,現今的兒歌根本不是兒歌,歌詞冗長深奧,內容又與卡通片有關,大多牽涉暴力,無實質教育意義。除了兒歌成人化,現今適合小朋友觀看的卡通片也少之又少,大部分不是「打打殺殺」、便是「情情塔塔」。小朋友生理早熟之餘,受到大人化的兒歌及卡通片潛移默化,再加上現今電視節目的播放尺度愈來愈寬鬆及網上充滿五花八門的「性資訊」,只會讓心智未成熟的小孩子,過早對性愛趨之若鶩。如果父母沒有從旁指導,小孩子對性的看法會變得愈來愈隨便,甚至在無意間模仿了大人的行為。早前便有一班內地的小朋友模仿大人性交的動作,被人拍下上載。

說到底,很多時候小朋友看甚麼、玩甚麼,都取決於大人的供應。今天,當我們看見少男少女情難自控、搞出人命時,除了大力責備事件中的男女主角;批評香港的性教育不足、教育人員不夠專業外,我們又有沒有想過,孩子是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下長大?他們是否早已被傳媒及網絡培育成小大人?當今天的成年人連動畫《喜羊羊與灰太狼》也不放過,把美羊羊塑造成某醫院的墮胎代言人時,我們又憑甚麼去責備現今的青少年不如上一代呢?

曾經刊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