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矛盾及抗爭的臨界點
11/03/2011
專欄:時事木人巷
財政預算案風波清楚揭示無論政府及政黨,對香港的未來皆沒有長遠規劃,大家考慮的都是如何短時間內討好市民或平息危機。於是所有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如貧富懸殊、地產霸權以及社會向上流動階梯受阻等等,皆不了了之。
另一方面,面對政府無力回應社會上種種不公平,民怨不斷累積,近期一些社會抗爭愈演愈烈,令人憂慮香港社會的確已到一個臨界點,大家必須仔細思考我們希望前面的路應該怎樣行。
萬人上街反對財政預算案,最後以警民衝擊告終,實在可惜,本來有大批市民願意挺身而出,關心社會問題是一件好事,可惜少數激進的行為卻轉移了公眾的視線。當大家批評警方是否使用過度的武力,觀眾卻見到有警員連鐵馬一起被推倒,即時令有關控訴顯得蒼白無力。唯有堅持非暴力的和平抗爭,才能贏得大多數人的尊重。
大家若果和平地在政府總部靜坐抗議,目標很明顯是針對政府的施政失誤,而警方要抬走請願者的時候,大家不作反抗,像印度聖雄甘地和美國馬丁路德金的不合作運動,警方若抬100個,之後有200個,甚至300個,這股力量政府遲早必須正視。但大家若選擇肢體抗爭、衝擊和堵塞主要的通道,令一些無辜的市民受影響,必然會惹來輿論的批評,並且讓衝擊場面掩蓋了本來的重要議題,亦令政府的首要任務,由被要求改善不公平,轉變為被要求維持良好的治安。
無論八九年六四以及零三年七一遊行,香港人的和平理性本來是舉世稱讚的,和平的手段在短期內的確不容易看到果效,但好行為是最有力顯出對方的不公義,而以暴易暴,或以激進手法作為抗爭的手段,遲早會出現一些大家不願看到的流血場面,製造更多的社會矛盾。
關注範疇:
社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