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在說話 扶貧成績表不如政府說的亮麗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9/10/2015

政府上週公佈2014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不少人將之視為梁振英「德政」的重點。政府官員出來講解文件,在未公布結果前,就先戴兩個頭盔:一、 貧窮線是相對的,所以永遠都會有貧窮問題;二、 研究沒有計算長者的資產,所以會誇大了貧窮情況。之後,政府就亮出貧窮人口兩年連續少於一百萬、實施政策後貧窮人口下降,以及會研究公屋作為扶貧政策的組成份這三點,來推銷自家政策。

政府懂得選擇性地看數字,但一眾傳媒和關注貧窮的志願機構也不是省油的燈。大家望見數字,不免也會質疑政府的「誠意」。首先政府將一人家庭的貧窮線定於3,500元,就有不少人質疑這數字也未免太可怕,不少人深信一個人收入若少於3,500元,在香港可能都活不了,更不用說那是窮。同時在數字背後,政府因為集中處理長者等社群的問題,對於這群一人組別的幫助,相對就少很多了。

政府強調三名長者中就有一人跌入貧窮線,其實是高估了情況,因為長者雖然失業或已退休,但可能有一筆儲蓄,所以生活仍然無憂,但真相是就算一些長者有一筆可作定期投資的儲蓄,除非數目十分龐大,否則以現時的超低息,也不能靠派息達至基本生活所需。換言之,若將那筆錢花光了,就甚麼都沒有。在此有入無出的情況下,大部份人都不會視之為可隨意調動的流動資產;既然不是流動,根本也不能解決基本生活吧。

至於政府口口聲聲說幫助青年住戶,但將他們2013年的情況與2014年相比之後,其貧窮率變化只減少了0.2百分點,是各個組別中政府提及最多,卻是獲得改善最少的一群。如果再配合近萬二名擁有學士學位的在職貧窮人士的情況,即使失業率再低,也看到大學學歷也未必再能成為投身社會的入場券。這明顯是教育政策的問題,但政府就只懂得增加學位,難道叫人不斷讀書,甚至需要借錢來唸,就可以解決青年貧窮?

我們不懷疑政府有扶貧的決心,但他們每每看見數字後,就只花心神將數字演繹到對他們有利的方向。我們深信數字仍然在說話,我們不要只停留在傳媒複述的簡化版本,卻要親自看官方文件,了解當中的真相。我們更希望政府大方承認需要改善的地方,並積極與各方對話,解決社會貧窮問題。

曾經刊載於: 

《成報》 19/1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