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科技的倫理反思

鄧紹光博士   |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
18/01/2011

生殖科技的使用,已經不再限制於非人類的領域,逐漸普及至協助人類生殖下一代的實踐。這種漸趨多人使用的生殖科技,過去基本上仍然限制於使用已婚夫婦二人的精子和卵子予以結合來生殖下一代。單是這種做法已經有許多倫理議題需要面對。從基督教信仰角度來看,這關乎生養的召命是給人類整體,抑或是每一對夫婦?上帝在人類生養的過程中的位置又如何?然而,近日香港社會發生的事件,卻使這方面倫理議題進一步激化、尖銳化。

近日鬧得熱哄哄的代母事件,有名人被指採用生殖科技以其精子跟匿名女子的卵子結合,誕下三名男嬰。

這個個案不單使得人為操控、上帝角色的議題更為尖銳,並且嚴重地超越了過去只容許夫婦透過這種生殖科技生兒育女的限制,發展至嬰孩的父親和母親可以沒有任何的親密關係,無論是感情上與 / 或性愛上,男方與女方之間只是純粹的商業經濟交往。

非情去性的生殖活動

一旦人類的生殖繁衍可以完全抽離男女的性 / 性與愛,這就表示了人類生命的延續非關肉體 / 肉體與精神的親密性,而純粹只由生殖科技、精子與 / 或卵子市場,以及代母市場所決定。這是一種非情去性的生殖活動,是全然按照資本主義市場邏輯運作的,只由生殖科技代勞而可按照所需予以生產。事實上,自古以來,這兩種因素都在人類生殖繁衍之中發生作用,但卻並非可以完全取代男女之間的性 / 性與愛。有錢的人家固然可以用錢納妾,一般的人也可鑽研房中術,但這些並沒有非情去性,反之,全都深深預設了男女之間的性 / 性與愛。或者可以這樣說,在生殖繁衍一事上,財富及技術之使用是以男女之間的性與 / 或愛為大前題的,後者是前者的脈絡、處境。可是,近日的情況卻與此有極大的分別,財富與技術已上升為優先的條件,而可非情去性。

生殖繁衍原非人控制

從基督教傳統的信仰來看,生殖繁衍下一代並非人類可以全然控制的。一男一女的參與已經表明變數在內,這裏還沒有把上帝的因素加以考慮。新生命的出現,絕對不是人自己可以說有就有的。基督教的信仰傳統認為生兒育女是一男一女的事情,是兩個性別不同的個體合作的事情,這裏立即出現偶發性(Contingency)。一方面,男女之結合不是必然的,另一方面,男女之結合亦不必然能產生下一代。前者涉及的是他人的變數,後者涉及的是上帝的參與。套用今天的術語來說,當中有許多不能控制的「風險」在內。然而,這正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生命並不全然在我,新的生命更是如此,豈是我個人可以完全決定?

人踏上扮演上帝之路

可是,近日生殖科技的使用卻突顯了人類的操控慾望。這種科技配合精子與 / 或卵子的自由賣買,使得控制更全面,更隨心所欲。我們可以在市場上物色、購買合乎心意的精子與 / 或卵子,使用生殖科技製造在各方面合乎心意的嬰孩(甚至其性別、智商等),聘請年青力壯身體健康的女性為代母。這一連串的行為都是操控性的,務求使生下來的嬰孩能夠完全符合消費者的需要。這種生殖繁衍下一代的過程,把傳統由一男一女結合而懷孕、生產這過程中所冒的風險減至最低。男女無須結合、可以選取最優秀男女的精子及卵子、用生殖科技把精子及卵子結合而成胎兒、由年青力壯身體健康的女性孕育胎兒成長。這一切,都無疑是致力消除風險,在在彰顯人類操控生命的慾望。

最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如果沒有買賣精子和卵子的自由市場,如果沒有聘請代母孕育胎兒的自由市場,生殖科技的市場可能很狹窄,可是一旦上述兩個市場是開放的,那麼,後者的發展是可想而見的。於此,人類的操控、主宰慾望,藉著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和生殖科技,又再獲得進一步的落實了。人在扮演上帝的路上,又再跨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