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誕節平安夜
地區:台灣
又是不同地方,不同用語的問題。香港所稱的「聖誕節」,來到台灣就成了「耶誕節」。「聖」與「耶」之別,究竟哪個比較好一點?
說真的,中國人過節日,尤其是居於城市的人,已對節日的來源不求甚解。我們只知中秋要吃月餅,但相傳「月餅」抗暴政的故事也不太清楚。當然,對嫦娥、后羿、玉兔、吳剛我們也沒有多大認識。端午節我們吃粽子,卻不知曉其可能與古人屈原、伍子胥等義士有關。清明節竟然可能跟「割股奉君」這流亡故事有著點點的關聯。
中國節日我們也不求甚解,更何況是外來的節日?
「聖」者是誰?「耶」指甚麼?大抵我們也不太多問。「聖誕」中的「聖」,有著「聖人」的意思,在中國文化的理解下,大概可能跟聖賢孔子、孟子或一些神明拉上關係。「聖誕」就是有一位聖者降生的意思。那麼「聖者」是誰?可能就是來自外國的一名「聖人」吧!至於「耶誕」的譯名竟然跟台灣蔣介石執政時期有關。當時的官方說法是:「中華文化中聖人是至聖先師孔子、亞聖孟子,耶穌不是中華文化的一部份,因此不能稱為『聖誕節』。」[1]
「耶誕節」叫人不能迴避,所指的就是「耶穌」的降生。
「耶穌」當然不是姓「耶」,只是音譯的中文名稱。來自希臘文Ίησους(可轉拼為Iēsous),本身是希伯來名字「約書亞 ישוע」,意思就是「上帝(是)拯救」。
二千多年前,耶穌降生在羅馬極權統治之下,向世人展示神國的管治臨到。祂生在馬槽,體現人間的貧寒、淒冷;被牧羊人尋著,與社會上的邊緣、被排拒的人作首次的邂逅;逃避希律王的追殺,整家夜間起行,急走至埃及,不僅成為流散、寄居的一員,更能體恤身處異鄉、寄人籬下的艱難。
歌曲〈今天應該很高興〉以聖誕節作背景,唱出90年代香港人移民的心聲:……偉業獨自在美洲,很多新打算;瑪莉現活在澳洲,天天溫暖。望望照片,追憶寸寸,某一個熱鬧聖誕夜,重現目前。永達共大傑唱詩,歌聲多醉甜;秀麗伴在樂敏肩,溫馨的臉……今天應該很高興,今天應該很溫暖,只要願幻想彼此仍在面前。」[2] 當年,槍炮聲在遠遠的北方響起,透過電視的畫面,已震撼人心,讓人萌生去意;今天,烽火近在咫尺,催淚的不僅是氣體,更是聽得到的吶喊、哀號,觸摸得到的那些,仍未結疤的創傷、仍在淌血的傷痕……。
在台灣度過首個耶誕節的香港人能得享平安嗎?今天應該很高興嗎?是否仍在思念遠方的家人、朋友?擔心817台灣移民修例後,[3] 能否獲批准留台定居的結果?還是默默地承受著別人的批評、冷嘲、埋怨、指責?
今天應該很高興,平安夜的平安,不一定是天下太平,國泰民安,而是造物主甘願進入祂的創造當中,與祂所愛的我們,同悲共喜,憂患與共……我們的愁與哀、苦與痛、悲與恨……有祂懂,便足夠。
耶誕節的平安,因著耶穌願意走近我們。祂同樣居於黑暗的年代,祂曾經歷流散,祂亦曾遭受別人批評、冷嘲、埋怨、指責……祂明白、祂理解,祂更給予我們承諾及安慰:「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十四27-28)
願您得享平安。
[1] 威克:〈台灣講古:聖誕節為什麼成了耶誕節?〉,BBC NEWS 中文,2017年12月21日,網站: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2447115.amp(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2月28日)。
[2] 啤梨布丁:〈今天應該很高興 - 達明一派〉,YouTube,2012年12月18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6lMuvD_IE(最後參閱期:2021年12月28日)。
[3] 〈台灣移民政策再收緊,8月起這部分港人連申請居留都難了〉,台灣移民網,網站:https://www.immigratetw.com/2020/08/8.html(最後參閱期:2021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