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畫地為牢的身份政治
去殖民化,去中國化等議題,近日突然成為新聞討論焦點,不論是從龍獅旗談港獨,抑或政府計劃拆除部份帶有殖民時代色彩的郵筒標記,身份認同,不論從政治上,或者文化上,也是香港一個很重要,而且必須處理的問題。
去殖民化,去中國化等議題,近日突然成為新聞討論焦點,不論是從龍獅旗談港獨,抑或政府計劃拆除部份帶有殖民時代色彩的郵筒標記,身份認同,不論從政治上,或者文化上,也是香港一個很重要,而且必須處理的問題。
近月不論社會議題,又或是基督教教內議題,眾人都紛紛表達不同的意見。當有人發表了一些具爭議的意見後,會有另一些人走出來說:「某某某不代表我。」又有人因著某些身份,而獲得機會在一些場合表達自己的意見,但為怕得失人,便說了句:「我所說的,只能代表自己的想法。
一說到「本地遊」,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起那些由政黨舉辦的「蛇齋餅粽」街坊團,旋風式在香港九龍新界一日遊。不過,隨著近年愈來愈多人對香港本土文化和集體回憶的重視,漸漸也興起了本土「深度文化旅遊」的熱潮。
不少香港人也有一個很獨特的習慣:凡有假期便想著「出去玩」!事實上,每年香港人外遊的人次是驚人的﹗一個關於港人外遊的調查顯示,接近八成受訪者(79%)表示過去 12 個月曾離港外遊,遠高於區域平均數(39%)。
我們在免費電視台看到的節目類型都不外乎以下種類:遊戲節目、清談節目及真人SHOW節目。自八十年代開始,無綫的強項就是將外地的綜藝節目改頭換面,包裝成香港通俗文化版,並價廉物美地製作節目,實質就是山寨出品。
近年左翼和本土政治運動在香港沸沸揚揚,當中矛頭直指新移民及自由行。本土派稱他們為蝗蟲,損害香港人利益,更影響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關心新移民福祉及左翼人士則認為新移民既來港就該得到社會資源,以助他們融入香港生活,成為真正香港人。左翼和本土派,在網上隔空對罵,兩派有時互相攻擊,令多元的公民社會敵意上升,對陣升溫。
今個農曆新年的亮點,一定非「桂林夜市」莫屬。在這幾天春節假期裡,深水埗桂林街一帶(其實在很多舊區也有這樣的情況)因少了食環署人員的驅趕,而成為了小販天堂。久違了的香港地道小吃再次於街頭重現,人人樂於湊湊熱鬧,這不單成為了網上「洗版」的話題,更變成香港人引以自豪的「集體回憶」。
旺角行人專用區自開設以來車水馬龍,吸引不少表演及藝術人士到來一展抱負;同時,亦有不少創意小地攤於此開業。可是,隨之而來的噪音問題卻對附近居民造成困擾。
因此,在2013年11月中,油尖旺區議會通過建議,將原本每天都設立的旺角行人專用區,改為只在周六、周日及公眾假期開設。
近年,香港不斷在討論「新移民」、「自由行」、「內地客」等問題。論述此等問題時,我們往往將「香港人」突顯,二話不說就認為「我們香港人,就不會像他們這樣那樣。」
每當筆者聽到這說話時,心中都不禁浮現兩個問題:
1. 真的嗎?你怎知道香港人不會像他們一樣?
2. 若香港人不像他們一樣,那末香港人又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