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及機構在新形勢下的危機管理
所謂以不變應萬變,有時不過是我們因為前景令人迷惘或煩惱時,拒絕去思考的一個藉口。因為變或不變其實都是一種選擇,無論最後作出何種選擇,我們還是要承擔相關結果的。香港教會正面臨政治和社會環境急速轉變的年代,將面對不少新的挑戰。
所謂以不變應萬變,有時不過是我們因為前景令人迷惘或煩惱時,拒絕去思考的一個藉口。因為變或不變其實都是一種選擇,無論最後作出何種選擇,我們還是要承擔相關結果的。香港教會正面臨政治和社會環境急速轉變的年代,將面對不少新的挑戰。
![]() |
疫苗通行證為教會帶來不少的挑戰,不過,要解決技術問題並不困難,而最難解決的通常都是人的問題,例如應否拒絕未有接種疫苗的弟兄姊妹進入教會參與崇拜,以及同工若果拒絕接種疫苗,本身亦未能出席教會的聚會應該如何處理?網上亦有弟兄姊妹表示,由於不能接受教會拒絕未接種疫苗的人士參與聚會,認為與《聖經》的教導不符,對教會十分失望,因此,選擇不再出席教會的聚會。其實,很多時這類的爭論都是由於我們很快便將問題局限於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選擇,現實上,很多情況之下是可以有第三條路、甚至第四、第五條路可以選擇,我們毋須太快將自己或教會的領導人逼往牆角,要作出我們認為唯一合理的選擇。
受苦節對基督徒來說是一個令人十分矛盾的日子,因為受苦本來就一點也不容易,對於長期生於太平盛世、自由自在的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就連耶穌基督在面對自己將要被門徒出賣以及被釘死,馬太福音二十六章描寫祂「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幸好受苦節之後是復活節,提醒我們耶穌受苦之後會復活,祂之前所面對的一切痛苦是值得的和有意義的,否則我們記念的不過是一場悲劇,就是惡人會一直當道,好人不會有好下場。但耶穌的復活賦予我們信仰真正的意義,證明上帝才是最終的掌權者,是我們終極的答案,讓我們在面對一切困難的時候能有力量堅持下去。當然,話雖如此,很多時就算我們已預知結果,明白為了達成目標而必須付代價,但當真正面對苦難的時候,想趨吉避凶,不想喝下苦杯是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耶穌在面對祂自己的苦杯的時候,其實亦很想天父能夠將它拿走,何況我們不過是一個平凡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