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
對疫苗的考慮
![]() |
人權、自由、法治比民主更重要
多名數十年來一直參與爭取香港民主發展的政壇元老,因為參與未經批准的和平集會而被判監,部份可獲緩刑,這是香港公民社會發展的重大挫折,恐怕未來一段頗長的時間,香港對民主、自由和人權的保障將會大倒退,令不少曾經憧憬香港可以落實民主回歸,由港人自行普選行政長官和全體立法會議員的市民夢想破滅。
未經批准的集會從法律角度無疑是違反了法例,不過,在一個尊重人權、自由的社會,容許以和平理性方式表達意見是十分基本的人權,就算和平集會演變成暴力衝突,亦應該要看是否由發起人的言論和安排所導致,才決定他們是否需要承擔責任,否則只要任何別有用心的人或團體,派人故意不聽大會指示,甚至蓄意製造暴力衝突去嫁禍一個和平集會,亦全都要由發起人承擔責任的話,那麼要扼殺和平集會實在太容易。因此,一個由始至終都是和平的集會,雖然未經批准,但要判處一些發起人入獄並且不准緩刑實在太重。
責任由誰承擔
劏房戶的迫切需要
千祈唔好慣晒
演技令人擊節讚賞的資深演員廖啟智弟兄因為胃癌安息主懷,短時間內香港電影圈失去了兩位實力派的演員:吳孟達和廖啟智,的確令人傷感。近期在網上許多人都轉載廖啟智在電影 《十年.本地蛋》的經典對白:「千祈唔好慣晒啊,就係我哋幾代人慣晒,你先至會咁樣。」面對今日的社會環境,對於基督徒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首先,不要習慣晒盲目順服。面對時局和疫情變幻莫測,法律上增加了不少紅線和灰色地帶,人心焦躁不安、欠缺平安的社會氛圍,許多市民感到新聞和言論自由的空間正在收窄,在社交平台和公開場合出現了寒蟬效應,敢怒而不敢言。教會作為時代的守望者,更有責任在這樣的時勢挺身而出,為了維護公平和公義而發聲,而信徒亦不應加入指鹿為馬、趨炎附勢的行列。當然,發聲和據理力爭並不代表事事要與政府和權貴對著幹,而是不要盲目順服,當看到政府一些政策有問題,例如在限制宗教聚會上欠缺清晰的理據;劏房政策上出現嚴重的不公;援助失業的措施未能對症下藥;選舉的民主程度大倒退等等,發聲並不代表要製造社會的矛盾,相反,是避免因為政策傾斜而造成更嚴重的社會衝突和不公義。
要守住作為一個信徒的底線
香港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不少過去我們一直奉行、認為理所當然的做事方式和社會規律,並不是逐步轉變,而是話變就變,例如明明看到一些制度在倒退,卻要睜大眼說這叫做完善!明顯已進入以長官意志為對錯標準的年代,要學習重新定義甚麼叫馬、甚麼叫鹿,然後說服自己鹿即是馬、馬即是鹿!在這個時候,不少人因為難以或者不想適應新的轉變,所以選擇或者被迫離開香港,移民甚至走難去到世界各地,這是香港人的悲哀!不過,大部份的香港人和信徒畢竟仍然是會留在香港的,如何面對政治社會環境的重大轉變,是教會和弟兄姊妹不能迴避的課題,若果只抱著鴕鳥政策,或者只是說一切交託給神,而不做一些應變計劃或者演習,恐怕當挑戰忽然降臨的時候,大家會措手不及。
面對一個愈來愈集大權於一身,而法律的紅線又不清晰,龍門可隨意移動的新常態,大家會有擔憂、甚至恐懼是很自然的,不會輕舉妄動也可以理解,但若果我們因此而甚麼也不敢做,恐怕亦不是一個愛神愛人的信徒應有的表現。在這種充滿挑戰的時候,其實最好先反思自己作為一個人、再加上作為一個信徒,我們的底線究竟在哪裡,先撇開我們有甚麼一定要做不說,起碼要不斷提醒自己有甚麼事是自己一定不應該做的。
當天秤不合理地傾斜時
當大家看到一些危險的或者不公平情況出現,究竟應該開口提醒身邊的人,還是認為各家應該自掃門前雪,擔心是非只為多開口,所以保持沉默較為合宜呢?另一方面,又會否反過來認為經常開聲的人就代表喜歡攪事呢?雖然我們只是一個小市民,人微言輕,但若果我們真正愛一個人、愛一個地方、愛一個國家,是不應該對一些令人憂慮的問題視而不見的,只要還有機會,仍然應該努力去避免更壞的情況出現。而教會作為社會的守望者,當見到一些令人憂慮的社會問題出現,看到鄰舍的困境,或感受到身邊的親朋戚友、弟兄姊妹受到影響,又豈能視若無睹,閉口不言呢?
宗教自由
基督教機構不能沒有基督
在基督教機構事奉了超過20年,時移世易,看著不少機構正默默的改變。與時並進,不斷改變是好的,不過,在變化之中要看清哪些是必須保持不變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