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 |
|
(明報.26-3-2025) |
![]() |
|
(商業電台.20-3-2025)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闡述了一個人在成長中培養品格的過程,先要從端正個人的修養開始,沒有對自己的要求,談甚麼成家立業,更遑論關心國家的安全。《大學》開宗明義提醒我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就是說,人生最重要的學問就是要培育高尚的品德,然後才能教化民眾,使國家和整個世界都達到更高的境界。因此,未做好品格的教育,不懂得愛人如己、關心鄰舍,又怎樣奢望一個學生,甚或市民能夠自發地愛他人、愛國家、以及做一個世界公民呢?
作為教育當局,不先重視學生的個人品格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立即跳去愛國教育、關愛地球是不會有很大的成效的。一個品德低下、對其他人漠不關心的人說愛國,恐怕只因為愛國「有著數」,而不是真心的愛國,總之誰是老闆就聽誰的,一旦換了餵飼的主人,立即就會反臉不認人。若果將愛國教育只簡化為愚忠和服從教育的話,恐怕學校只會成了培養趨炎附勢、唯利是圖人士的搖籃。從另一角度來看,能夠培養學生成為對自己有要求、主動關心別人的人,他們亦會更容易關心自己的國家、愛護我們的地球。近年不斷出現學生自殺和校園欺凌的新聞,令人十分擔憂和感慨,除了加強對高危個案的敏銳度加支援之外,更重要的是對考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
香港的學生太受保護,若果連一個中二、中三的學生我們亦不放心讓他們獨留在家的話,大家又如何認為他們能夠懂得在校內和校外保護自己呢?若果他們連日常與同學相處亦缺乏應對的能力,又如何懂得面對困難和逆境呢?關注校園欺凌和學童自殺,重點不應只在加強對他們的監管和保護,相反應加強培養他們獨立和自理的能力,以及鼓勵他們勇於表達和嘗試,並且改變過份著重學業成績但忽略了學生發展其他方面長處和能力的考核制度,勿讓學校成為一個只以成績定英雄,令不少非學術型的學生感到沮喪、缺乏學習動機的地方,避免學生轉為以破壞和欺凌成為個人成就和發洩精力的途徑。
此外,由於重才不重德,一些聰敏過人、成績優異、但缺乏同理心的學生,同樣會成為欺凌者,而且技巧更高、更難被發現,而這些學業成就較高的學生、當成為社會上的精英、專業人士之後,不見得就會關愛社會、國家和其他人,特別當社會不鼓勵他們表達意見,只以紅線處處的法律來恐嚇他們不要胡亂說話,不要挑戰威權的話,個人享樂、自求多福恐怕是他們最佳的避難所和舒適圈,對不合理的事只會袖手旁觀,助長更多不合理的事繼續存在,而有關方面只能以鴕鳥政策,將掩飾和禁止消息的傳播當作解決了問題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