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抬頭」 增溝通
青少年被視為社會的未來棟樑,但同時又是須受保護的一群,故此不少機構也會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例如看看他們受流行文化多少程度的影響。但在關心年輕人的同時,我們或許忽略流行文化對成年人的影響並不比青少年少,甚至因為以為自己是成人,更疏於防範。
3月中有機構訪問了荃灣區內中三及中四的學生,了解他們使用智能手機的情況,超過一半人認為自己若果忘記帶智能手機上街的話,會產生負面情緒;逾三成半平均每日會使用4小時;約四成人平均每10分鐘就會查看一次。報告亦指,長期使用智能手機會影響溝通技巧,亦會有不尊重別人的感覺。有社工指出有中學生寧願使用手機地圖功能,也不會向其他人問路。當然,使用智能手機作為一種解決困難的工具並無不妥,但我們不應該對此造成倚賴,甚至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其他人的正常交往,千萬不要只見手機,不見他人。
然而,成年人面對幾乎全能的智能手機時,難道能夠幸免嗎?翻查去年也有另一個類似調查,但受訪對象包括成年人。結果顯示,同樣有超過一半受訪者會因忘記帶智能手機而焦慮;約四成人平均每日使用3小時;有三成多成年人平均每小時看手機六次。若把這兩項調查作比較,便不難發現,其實不少成年人也出現「無手機恐懼症」。
在這個「人人低頭」的年代,沒有人能夠特別「免疫」。故此,若果希望自己的子女、學生能夠不成為「手機奴隸」的話,除了跟從建議,如設下「不使用手機時間」外,亦要以身作則,一同除掉此不良習慣。筆者曾看見有家長在乘搭交通工具時不斷玩手機,而忽略身邊兩個兒子。這不但樹立了一個壞榜樣,更是錯失了親子溝通的時間。
智能手機的出現,本身就是希望能夠增加溝通機會;只是當沉迷其中,便失卻原有目的。但溝通是雙向的,即使青少年願意改變,但成年人仍縱容自己,關係亦只會繼續疏離。故此只有一起「抬頭」,才能增添溝通的機會。
成報 27/3/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