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下的呼聲 大時代的見證
燭光網絡 100期 (p.12)
這是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
9月28日,那87發催淚彈震撼了整個社會,以至全世界;外國媒體更將之冠以「雨傘革命」的名號。一夜間震醒了香港老中青各世代,一夜間也令社會出現紛紜的意見。在這紛亂的大時代,基督徒以及教會也難以逃避。然而,你的立場如何,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有否看見神在這大時代給信徒群體的呼召,以及在其中活出信仰。
你的信仰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
阿飯|因公義而發聲
一個參與佔領又寂寂無名的平信徒
佔領第64夜,阿飯手裡拿著周保松撰寫的《政治的道德》,與筆者步往添美道公廁對出名為「添美公民」的帳幕,他鄰居是「外國勢力總部9-28」,營名都記在『金鐘上河圖』中。
對於30出頭的阿飯來說,這次佔領絕對稱得上是大時代。
參與運動 為不公義發聲
阿飯任職中層管理,不憂食,所以說不上是廢青(指不上進、沒有社會責任的頹廢青年);他曾多次置身於清場行動,不時勸止示威者和警察雙方的挑釁,他並沒半點憤世嫉俗。眼前是個樸實的年青基督徒,「我出來,是因為基督徒要就不公義發聲,拒絕『普選』謊言。」
他贊同非暴力,「佔中理念就是不衝撃;就算現在衝了,亦不應該撞人,衝去佔據沒有人的地方……我認同非暴力才能帶來道德感召。」他說警察的武力很大,理性上知道市民是「冇得鬥」,「警察非真正的抗爭對象,為了達到訴求而傷害他人身體是不對的。」
保守教會中的異類
佔領情況告急時,非基督徒朋友間在WhatsApp群組不停交流佔領的資訊,但教友群組則商量BBQ吃甚麼,相映成趣。「分享唔到,我係有點距離感……」
自小在一間反對涉足政治的教會長大,阿飯對一些說法倒背如流,「耶穌有沒有公民抗命?基督有沒有有推翻羅馬?你有沒有為政權禁食祈禱?要順服掌權……」他多數選擇避開正面討論,免得發生衝突。
教會氛圍培養出一種觀念──信仰是很個人的,是自己與神的關係。直到國教事件阿飯才開始受啟蒙,「我在教會是青年導師,國教事件令我覺醒,原來共產黨正滲入年青人中。」
教會裡沒討論,但網上卻有,「網媒很方便,我看了很多關於社會公義和民主的文章,然後再對照信仰,發現原來基督教是support我為著一些社會公義的問題去發聲和爭取。」普選、提委會制度,都涉及權力傾側於權貴的問題。
阿飯不會離開教會,反而覺得教會會慢慢改變。「要慢慢感染弟兄姊妹,他們只是未曾留意,總有一日自己會被影響到,然後就會留意。」
Mary|始於理解 始於溝通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系講師 梁林天慧
「長達幾十日,佔領運動是個奇蹟。但和SARS年代不同,年輕人用了超多方式爭取,但都得不到回應。」這是Mary在佔領第五十天的觀察。
他眼中的八十後兒子「平時不熱衷政治」,但今次竟在金鐘瞓上一、兩晚,又批評父母「剩係在家剝花生」,母子關係有撕裂嗎?「某些人覺得(佔領)不可能,但現在的青年人覺得可能,為甚麼就不讓他們按所相信的去行動呢?」Mary向兒子解釋這抗爭模式非她能力所能參與,但她表示理解支持兒子。
政治立場迥異 溝通才是出路
運動帶來撕裂,同時也帶來對政治立場的覺醒。Mary在加拿大成長,政治立場是生活一部份,「加拿大有政黨,人人在大選時都有不同政見,也有不同參與度 (當然有部份人對政治冷感,對政黨和参選者不聞不問)……有不同政見沒大不了,不值得爭執。但英國冇比香港人有政見、董生又曾天真地說自己唔係搞政治……」到今時今日立場浮面,令到一家大細都無法避免,重新思想作為市民的政治身分。
Mary深深體會迥異的世界觀,「有些人經歷過文革、有些人認識英國政權……」,但最後溝通才是出路。「平日一家人靈修分享,藉此作為接納不同看法的平台。」
「要學習承認自己要摸索一件新的事」不論是哪一代,面對大時代都有新的震撼,要給他人空間去處理自己的感受,「有些人試過走難、有些人見過共產黨,容許別人面對自己的過去有真實的感受,尊重他人經總結後的人生態度/政治取向、唔好一句批評捅落去」,盡力謙遜地跟別人交流,或能理解上一輩的憂慮和謹慎,和年輕一輩至情至性的民主渴求。
任誰都可想像:「五年後看,朋友家人為佔領運動撕裂,你覺得值得嗎?」
袁牧|洞察服侍的時機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長及香港堂主任牧師袁天佑
「長達2個多月,(民主)訴求單一,還舉世觸目。」訪問當天正踏入佔領運動的第60日,按袁牧觀察,這運動十分重要,「自英國殖民地轉到中國管治,幾十年間香港人都沒經歷過。」
八九六四,袁牧在倫敦聲援,「當時學生身亡很震撼,好難過;同時期望中國在民主上有像蘇俄和東西德的轉變,可惜25年過去都沒有改變。」袁牧祈求佔領運動不是六四重演。「我做很多斡旋,又簽不同立場的聲明,甚至計劃與其他牧者築成人鏈隔開示威者和警察,減低傷亡。」
開放教會 危急關頭的服侍時機
袁牧禁不住形容831人大落閘是「強差人意、保守中的保守」。內心期望一個更民主的政制,但對於佔領,他沒有既定立場。
開放地方給928示威者暫避是否支持佔領?「那晚教會有崇拜,開放教會是即時反應。任何人都需要一個喘息的空間,不分立場,雖然有些教友覺得那些人犯法……」袁牧強調「支援」不等於「支持」,在事態緊急中仍有很多同工教友落力幫助扶持,他覺得「好欣慰」。袁牧坦言曾收過一些匿名信反對教會開放地方給佔領者,「我在講壇上呼籲他直接找牧者傾」。
反省自身角色 大時代給教會的功課
在這時刻,教會可以重新省察自身角色──尤其是教會與政治關係的神學,停止再借「政教分離」作藉口逃避社會事件,因為任何事都是政治。「好似明光社會關心婚姻。有教會很關注這方面的議題,但談到政制就沉默。其實兩樣都要討論!教會要落功夫,幫助教友探索事件的不同意見,學習互相明白對方的立場。」袁牧語重心長地解釋。
聆聽,就是「自己不一定正確,並接納別人的觀點,承認自己未必有絕對真理知道個世界應該怎樣。」活在大時代中,這位牧師有容得下迥異立場的胸懷。
--------------------------------------------------------------------------------
一顆雞蛋撞石牆
不免碎裂斷腸,怎麼較量
一堆雞蛋望石牆
可以變做力場,繼續擴張
-- 謝安琪 〈雞蛋與高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