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德育及國民教育

朱景玄校長   |   新界校長會會長
02/06/2011

教育局於四月底,就小一至中六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推出諮詢文件,引起社會相當熱烈的討論氣氛,這其實是意料中事,因全港的教育界持份者,粗略估計佔人口一半以上,除了學生、教師和家長,或多或少也有你我關心的親人涉及其中。

「國民教育」這字眼,在香港出現了只有十年多些,是基於香港開埠百多年歷史中,有九十九年都是英國殖民地,回歸祖國至今卻只有十四年,但在絕大多數國家,「國民教育」根本就是基礎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學唱國歌、認識屬地歷史、認識當代領導人,甚至是歷任領導人、記誦國家或城市行政分區名稱,無論你是否喜歡或認同,都是必須學習的基本常識。

香港特區政府不斷加大力度推動國民教育,本來是好事,但倘若所制訂的課程內容,與原有的「常識」和「通識」科有所重疊,便會浪費資源和時間;要是從原有的課程抽出來,卻又無須考試,那反有倒退之嫌。一旦未作慎密籌劃或充分準備而強行推出,不但得不到預期效能,更會大大加重老師的負擔引致反感,最終就是反效果。

推動國民教育,確實刻不容緩,卻不能操之過急。要成功推行,必先給前線老師提供足夠的支援和培訓,提昇他們的愛國情懷。假如未能培養出國民身分認同感的老師,他們只會給你唱反調,那憑什麼可令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呢?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超過三十多年,明白前線老師日常工作的辛勞,假如教育局一廂情願以為在那幾個寥寥可數的國民教育中心辦些講座或培訓班,便可解決問題,我認為這是天方夜譚。試問上了一整天的課,誰真的願意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長途跋涉去接受「國民教育再培訓」?因此,筆者建議仿效「同根同心」高小及高中學生赴內地交流計劃的做法,外判給有經驗的機構,為老師設計課程及活動。例如派專人到學校舉行講座,或讓學校以包團形式,安排教師赴內地考察交流,親身體驗國情的實況,取得第一身經驗,提昇教師的國民身分認同感,改變他們的情懷,才有望他們日後授課時對國是作出正面中肯的解說。

總的來說,要成功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首先教育的對象是校長和教師,而非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