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情緒的朋友?

陳永浩博士   |   研究中心義務研究主任
11/07/2016

不知由何時起,當我們指一個人「情緒化」,就總帶有負面的意思。有可能是代表他/她的「脾氣」大;或是多愁善感;又或是「大癲大肺」,情緒高漲,時常波動;無論怎樣,「情緒化」似乎是不宜的。

有人說,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時常受情緒帶動,心如止水,喜怒不形於色就好了。但事實是:人怎可能沒有情緒?情緒其實是人類的「好朋友」,有助於我們了解,調息自己,我們理應更好了解,將生活中體驗與感受到的情緒,好好與生命交融。還記得早前上映的動畫電影《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嗎?在電影中(或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好像最「好」由阿樂(喜樂)主持大腦運作,事事開開心心時,但其實其餘的角色,不論是代表著厭惡、驚慌、憤怒、甚至悲傷……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

一個人,要接納和整合自己不同的情緒面向,才變得完整;同樣,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同的人,需彼此接納才能和而不同;在教會裡,與不同的肢體,努力建立合一,世界才會美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