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預言@80後即食戀愛文化
近日,中華廠商聯合會青年委員會訪問了509名「80後」青年,調查發現,在追求期、戀愛期和分手復原期,分別有44%、43%和37%的受訪者付出的時間少於一個月,亦有近八成承認曾拍拖三次或以上。另有組織「青年區動」也做了一項有關30歲以下青少年的戀愛態度及性觀念調查,在400多名16歲以下受訪青少年中,一成曾擁有兩個甚至四個或以上伴侶,熱戀中的受訪者指愛撫及性行為是伴侶之間最親密關係,而14名13歲以下正拍拖的受訪者中,更全部與伴侶有性關係。看罷這些調查,社會人士往往會下一個結論——時下大部分「80後」用情不專、「換畫」快速。年輕人就這樣被扣上了自我中心、急功近利的帽子。
如果有「80後」讀者看到這些「結論」,不知他們有何想法?
了解青少年真正的需要
面對社會的種種批評,青少年應該採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去回應,並且由衷地感激批評者的肺腑之言。惟現實是,正處於反叛和暴風期的青少年,很難會有這種想法,因此,不難感受到他們那股被邊緣化、歧視化及標籤化的怨氣。畢竟調查只是訪問了幾百名的受訪對象,實不能與人口普查的準確性相比,輕率地被人負面攻擊確也是無辜。這種溝通上的落差也加深了他們認為成年人大都不懂、不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吊詭地,這種枷鎖慢慢令青少年不自覺應驗了心理學上之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青少年的信念或行為,不管正確與否,都會受社會上的負面評價影響,倘若社會已預設他們的「形象」,往往就會令這個假想形象呈現於現實中。
如果我們以誠懇和關愛的態度去聆聽他們內心,我們不難發現,青少年即食式戀愛行為只是這個「迷失社會」的眾多問題之一,一切即食式戀愛模式其實並不是他們真正的需要。筆者十分認同蔡元雲醫生曾撰文指︰他們真正的需要是——(借用心理學家Larry Crabb的用語)「心靈結連」(soulful connectedness)、「被信任的驚喜」、「愛與被愛的喜悅」。當他們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時,世上一切新奇、刺激的玩意,例如︰不長久的浪漫關係、網上色情資訊、賭博以及援交等等,都成為他們苦中作樂的水泡。
改變即興消費模式
即興式消費與即食式戀愛文化不無關係,消費文化打造了青少年的生活模式,物質主義下之即時享樂、重感覺多於思考、製造無窮無盡的慾望就如即食式戀愛一樣。喜歡即興式消費的人往往是由於日常生活感到異常大的壓力,因此想藉着購物去減壓,又或是商家時刻製造無窮無盡購買欲望的副產品!「只要有衣食,就當知足。」不少超過基本生活必需的,都屬於奢侈類。我們不必因為未能追求得到奢侈的物質生活而憂慮,因為擁有太多反而增添不必要的壓力,戀愛亦如是。要成功重整青少年的價值觀,必先由個人的生活習慣和消費模式開始着手。而關心下一代的成年人,應挺身成為下一代的「生命師傅」,為他們樹立良好榜樣,帶領他們謝絕一切色情、賭博、濫交等偏差行為。
《阿甘正傳》有句對白:「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甚麼。」我們的未來棟樑可塑性甚高,只要我們多給他們正能量,多給一點信任和支持——I believe they can 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