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世界洪流 推動社運發展
有行政會議成員近日在公開場合先後多次說,近日爭取民主活動的人士佔據道路及天橋等做法是早有預謀的。警方甚至說參加活動的人是有備而來,準備抗爭;但當記者再追問細節,卻發現原來警方所說的攻擊武器是指保鮮紙和眼罩。我們不難發現不少這一代的成年人,仍然不明白網絡對新一代的影響,更不明白世界各地早就有由網絡發起的全球化抗爭運動。
近年在香港成功的社會運動,都有一貫的特色。首先,沒有主事人,所有討論均散落在社交網絡這類半公開的地方;而且相關資訊同樣在社交網絡流通。所謂佔領銅鑼灣和旺角,其實始於巿民不能進入金鐘政府總部的公民廣場,不能聲援學生下的行動,其討論過程可說公開透明得可怕。事後各區所需的物資,市民休息的地方,甚至商廈洗手間的密碼,都在這些群組分享出來。
警方若要預先處理及監察這些公開的群組,可謂易如反掌,但他們卻選擇全不理會。他們見「沒有人」領導運動,就以為群眾的組織鬆散,於是用自己原定及已演習了多時的「佔領中環」行動在街頭實踐一次。結果政府被國際社會恥笑,為區區幾柄雨傘出動催淚彈,並引發更多人出來支持有關運動。政府一直相信「示威者要有人帶領」的原則,現在已正式被網絡世界衝擊,甚至連泛民及社運中人也坦白承認現在整個運動不是由他們帶領。
自十多年前已開始了由網絡動員的社運模式,這早就令人知道運動中沒有單一的領導,及在網上討論所有行動等特點。可是,政府卻一直沒有理會,還在用舊思維去思考對策,以為行動後面一定還有幕後主腦在操控。現在很明顯,這真是香港人透過網絡動員、自發的運動。大家看到的井然秩序,並在出亂子時的危機應變處理,都是香港這幾十年的公民教育下,成功教育的新一代。國際社會也稱香港人是做社會運動中,最有禮貌的人;即使警察也是有禮有節,巿民跌了水樽在警界線會幫對方拾起,在沒有行動時大家會聊天。有暴戾傾向的,只是少數。
這幾天或者謠言滿天飛,但在網絡世界,不少人仍堅持理性討論,深信群眾的聲音和行動,可以帶來社會實際改變,理想的民主社會可早一點臨到這地。
《成報》 2/1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