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包容 空談自由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7/01/2016

「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動物農莊》描述的現象大家本來以為只會在極權社會才出現。不幸地,在現今一些自由社會,也有不少人打著保護弱勢、尊重多元的口號,卻鼓吹一些不包容別人宗教、良心及言論自由的法例和政策。

性解放運動以尊重性小眾的個人自由和多元選擇為口號,愈來愈受重視個人和自由的後現代社會和年輕一代歡迎,不過吊詭的是當一些弱勢受到包容時,卻反過來不包容與自己持不同意見和價值觀的群體,而且愈來愈苛刻。

西方不少國家曾經是基督教或天主教國家,對其他宗教毫不寬容,不過,隨著社會世俗化,宗教被趕出公共領域,卻出現學校、傳媒可以肆意討論各種「性議題」,卻連一句祈禱、半節聖經也容不下,慶祝聖誕更是大逆不道的怪現象。於是,不可禁止倡導有爭論的「性倫理」成為多元社會應有之義,但基督教精神卻在多元社會沒有立足之地,必須除之而後快!

此外,為了保護需要特別保護的性小眾,即使平時樂意賣蛋糕予同性戀者的蛋糕店,只因不願為同性婚禮製作蛋糕便要被罰款百萬港元,甚至結業。醫療人員只因不按一些跨性別人士自認的性別稱呼他/她們,最高可以罰款二十五萬美元。在大家重視多元和自由的社會,只要打著保護性小眾的口號,便可以漠視他人的宗教、良心和言論自由,這究竟是哪一碼子的寬容?

今期《燭光網絡》會透過檢視西方社會去基督教化的歷史和現況,訂立性傾向歧視條例的後遺症,以及國內清拆十字架的情況,與大家再思何謂包容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