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民生 密不可分

藍俊文   |   明光社項目主任(社關行動)
18/07/2013

最近勞工及福利局(勞福局)局長張建宗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民主和民生是相輔相成,要推動民主,須配合做好民生工作,才能達至社會和諧。誠然,民主民生從來就密不可分,兩者不但沒有矛盾,更應同步發展,才能達致真正的社會和諧。經過多年來的政策爭議,其實張局長理應對民主和民生之間的關係是心知肚明。
 
張建宗局長主理的兩項政策範疇—勞工和福利,近年不斷受到挑戰和考驗,張局長理應更明白假如光是處理民生問題,非但不能達致社會和諧,更會讓社會帶來更大的爭議,使社會陷入兩陣對立和社會撕裂的境況,即使是一些惠及民生的政策亦然。就以最低工資為例,這項保障基層生計的法例竟拖延了十年,即使法例得到落實,更大的爭議卻落在最低工資的金額上;又如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勞福局的新政策遠遠落後於市民需要。雖然此計劃現在由本來的四個偏遠地區擴大至十八區低收入人士都可以申請,但當局同時將申請資格由個人改為家庭,引起社會爭議,最終至本年7月才決定申請人可選擇以個人或住戶為申請單位。
 
以上的例子只點出幾個近年有關勞褔局政策的重大爭議,未來勞福局要面對的挑戰相信比以往更多,其中之一是扶貧政策。政府將於今年九月公布「貧窮線」,並為標準推出各項扶貧政策。訂立貧窮線本來是有利制定扶貧政策,以一個客觀的標準定義貧窮,讓各項扶貧政策更能貼近市民需要。可是,對於貧窮線是應劃作「入息中位數」的五成還是六成,社會上仍存有爭議。如果是五成,這將比綜援的金額還要低,作用成疑;如果是定為六成,這將會令政府在各項政策作重大的轉變。除了貧窮線,勞福局還要處理標準工時、全民退休保障等等問題,由此可預見政府將會面對何種境況。
 
推動民主發展當然不能立即消除上述的爭議,更不能立即解除社會的對立。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並不是爭議的消除,而是多元的聲音得到表達和真正的尊重。民主對於民生工作的意義在於一個由民主方式選舉出來的政府,相比一個小圈子政府,往往得到更大的認受性,對政策的推動起着正面的作用。當真普選真的到臨時,市民才能用手中的一票發揮監察和權力制衡的作用,讓政府政策更貼近民意和市民需要,社會才達到真正的和諧。
 

曾經刊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