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工時與公義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5/11/2010

經過勞工界多年爭取,立法會終於通過最低工資的法例。但香港社會貧富懸殊、以及政策上嚴重向大財團傾側的情況並未改變,要爭取更合理的「最低工資」和健康的工時,仍然有漫漫長路。

自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開始,由於經濟不景,減薪裁員之聲此起彼落,而公務員的系統由於要減薪困難重重,結果在所謂資源增值的口號下,兩個人要做三個人的工作,三個人要保持四個人的生產量,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加班之後再加班。私人機構當然有樣學樣,僱員在加班或另謀高就的壓力下,選擇可說是接近零!

盲目加班進修 影響家庭

另外,在終身學習的社會要求下,不少在職人士在工餘進修已不是為了升職加薪,而是為了保住飯碗,免被淘汰。加班和進修的壓力對大部份家庭和個人的生活已起了根本性的影響。七、八時下班對很多「打工仔」來說只是家常便飯,甚至已經覺得是恩典。因此,與家人相聚的時間愈來愈少,而在教會的參與亦逐步縮減到只限星期日上午,其他時間可免則免。

起初大家仍天真地以為這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到經濟好轉時便會改善。可惜「打工仔」的良好願望,與政府及大財團的考慮完全不同。十多年來,經濟有起有跌,但工資減得快、加得慢,工時更一直維持超長!這種生活文化正逐漸蠶食我們與人和神的關係,教會對這種不公義的工作生態不應視若無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好好反省教會以及基督教機構本身在僱員的工時和工資方面,是否有善待員工,還是我們比其他機構更不公義。

首先,教會有沒有要求教牧同工不斷加班?其實除了生死攸關的問題,不應假設同工隨傳隨到。這樣,教牧才能以身作則,讓弟兄姊妹明白陪伴家人的重要,特別是當子女在成長的階段更應加倍的用心照顧。曾見過一些教牧同工的子女變成邊青,令筆者十分婉惜。若果教牧因為工時過長而影響他們照顧家庭,教會的長執亦難辭其咎!

其次,基督教機構亦可為這個城市樹立健康的工作文化,例如推行五天工作;避免將工作帶回家;提供進修假期;男士侍產假;配合家庭需要的彈性上班時間、甚至適量地容許在家辦公等等。講求工作、家庭、教會及閒暇生活的平衡不應是一句口號,而應該是基督徒的生活態度和信念。

最後,希望為數眾多的基督教學校亦能在教育界樹立另類典範。近年在教改的壓力下,老師的工作量愈來愈重,但教學最重要的其實是與學生接觸,而不是與文件談戀愛。基督教學校應有勇氣跳出教育局那種矯枉過正的教改文化,讓學校成為老師和學生每天嚮往的樂園,而不是急於逃避的地獄。曾經聽一位十分盡責的教育界同工打趣地說他十分之忙,他的子女就好像有父有母的孤兒。個人認為這不是笑話,而是一個難以補償的悲劇,不是基督教應提倡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