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能忽視的同志資訊

香港「同志友善」校園文化
傅丹梅、張勇傑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09/11/2009

近年,多個組織透過政府或非官方機構資助的計劃在社區及學校推行支持同性戀的教育,當中較大規模的資助包括愛滋病信託基金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平等機會(性傾向)資助計劃。本文嘗試檢視部份計劃內容,讓大家對這些使用公帑,以「平等」、「尊重」及「包容」為名的同性戀校園計劃有所了解。

性向無限計劃

 香港小童群益會自2002年開始,得民政事務局平等機會(性傾向)計劃撥款支持,[1]開展了「性向無限計劃」,向各中小學推動平等機會教育。有關計劃亦曾獲愛滋病信託基金資助,除了於學校為學生提供輔導、支援小組及網上朋輩輔導服務,亦有為家長、老師及社會提供工作坊,以及培訓青少年製作網上電台節目,在2008年曾經和同志電台Gay Radio合辦一個名為「基場超新星」的同志電台節目製作訓練計劃。當中一些內容涉及非常露骨及性虐的同性性愛內容,後來由於有人投訴才刪除,現節錄部份內容如下(有關內容可能令人不安):

第十集 

(某君):

但係我好後悔一樣野,我學識咗一樣野囉,就係上人屋企,一定要帶condom同埋KY。
(某君): 如果當初佢有condom同KY,你會同佢玩呀?
(某君): …如果我帶埋condom同KY上去,咁我會願意攪,但係當我冇既時候,我覺得唔work,唔想攪既時候,你就強迫我,夾硬入,我就覺得呢d就係雞姦囉......
 第十五集 
(某君)︰ 除了用condom呢,你地平時會玩D乜野既?
(某君)︰ 玩乜野?仲可以笠第二D野咩?
  (眾大笑)
(某君)︰ 唔係笠既問題,譬如係話鞭呀,皮帶呀。
(某君)︰ 其實我既性愛係好正常。
(某君)︰ 我試過,我試過嘞。個日哩,係放學,係ex(前度男友)黎架啦,咁係放學後,唔洗換衫,著住校服去搵佢。

 此外,該會出版《處理有性傾向疑惑青年之校園錦囊》小冊子,當中一些內容亦有爭議性,例如於常見問題第8題(p.13):

Q:同性戀者感染愛滋病的機會有多大? A. 必定會染病
B. 機會較其他人高
C. 機會和其他人一樣
D. 機會較其他人低
答案是:C
其實任何人只要進行高危的性行為(例如性交時不帶避孕套),感染愛滋病是同樣的高。不論異性戀的、同性戀的、雙性戀的......等等,都有相同的感染機會。

這個問題本身的變數頗多,首先同性戀者並不一定會有性行為,而他們是否濫交、進行性行為時有否使用合適的安全套等,都影響到感染愛滋病的機會。單單指出所有高危性行為感染愛滋病的機會都高,來總結同性戀者感染愛滋病的機會和其他人一樣,答案有誤導成份。
 
事實上,近年透過男性性行為(MSM)感染愛滋病人數不斷上升。根據衛生署愛滋病網上辦公室的資料,2009年第二季共有98人感染愛滋病病毒(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即HIV)。在第二季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中,20人透過異性性接觸受到感染,35人是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

而今年第一季,則有25人透過異性性接觸受到感染,40人是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由於同性戀者只佔總人口約2%,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的人數卻遠遠超過總人口98%的異性戀者。從數字上已可見男同性戀者(MSM)感染愛滋病的機會偏高。
 
這本小冊子現已出版第四版,本社將第三版與第四版比較,發現內容更傾側向同運的意識形態,就是同志肯定(gay affirmative)的進路,由以下一些觀察可見其端倪:

第一 更改第6題的問題,由原本的「同性戀傾向可以用哪種方法改變呢?」改為「同性戀傾向可以用哪種方法變回異性戀呢?」答案依然是性傾向不能用任何方法改變的。但第四版(p.16)更進一步否定現時一些機構提供的心理治療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則宣稱主流醫療、輔導、社工、教育團體都認為同性戀是正常的性傾向,卻沒有理據或出處。
 
事實上Ramafedi, Resnick, Blum & Harris(1992)為約35,000個學生進行性傾向調查,發現18歲的學生表示有同性戀或雙性戀傾向的比率比12歲學生有兩種性傾向的比率,減少了50%。[3]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於成長過程中對性傾向產生疑惑是正常不過的事,因此,協助團體不適宜過早為他們確立同志的身份。
 

 

第二 刪除第三版內第10條問題(p.14),內容如下:
 
  Q:同性戀者大約佔全港人口的…… A. 0.1%
B. 2%
C. 5%
D. 10%
  答案是:B
全球的同性戀者人數約2億2千萬,以全球人口約60億人計,大概佔2%。
 
  事實上,根據最新的研究顯示,不同的地方大概有2%至4%的人是同性戀者。[4]但將這條問題刪除,是否因為一些同志團體,如香港十分一會宣稱同性戀人口佔總人口的十分一?小冊子第30頁參考資料亦有十分一會的資料。
 

 

第三 於參考資料部份(pp.33-34)刪除明光社、新造的人協會及香港性文化學會三個機構的資料,加入香港女同盟。
 
這個修訂,連家計會、基督教服務處等大機構亦欠奉,更不用說為有同性戀掙扎的青少年提供出路的新造的人協會,使所有參考資料都是來自推動同志運動的機構,變成一本由公帑支持的親同手冊。
 

大家不要小看一本小冊子的功效,因小冊子已印至第四版,以每版2,000本計,這8,000本書,加上30次的中學講座及工作坊,向近8,000名中學生提供所謂平等機會教育,及為超過300名的社工及老師提供輔導受性傾向困擾學生的技巧訓練,[5]若果只一面倒提供肯定同性戀的資訊,會對成長中的青少年帶來甚麼影響?

「給青少年同志營造安全關愛校園」教師手冊

香港性學會是一個鼓吹性解放的組織,[6]它在2009年翻譯了加拿大一個支持同志運動的組織出版的“Safe and Caring Schools for Lesbian and Gay Youth - A Teacher’s Guide”,獲平等機會(性傾向)資助計劃贊助印刷《給青少年同志營造安全關愛校園教師手冊》一書,並派發給各學校。這書和外國的同性戀教育同出一轍,以「反欺凌」、「多元」、「尊重差異」為名,教導同性戀是正常、不能改變的,並標籤不認同同性戀的人為「恐同」和「異性戀中心主義」。[7]
 
該本手冊多次強調同性戀傾向是不可改變的,並稱「修正治療」(Conversion / Reparative Therapy)是偽科學,但本地和外國例子卻顯示同性戀傾向是可以改變的。美國國家同性戀研究及治療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and Therapy of Homosexuality)以兩年時間研究了860個決心改變同性戀傾向的人士,發現他們大都能成功改變性傾向。[8]
 
另有Robert Spitzer(2001)的調查。他是美國精神病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前任主席,他以往一向認為性傾向是不可改變的,但他研究了200位曾參與同性戀輔導的人士後,發現當他們決定嘗試改變其生活而接受輔導後,性傾向有顯著的改變──同性對他們的吸引力大大減弱,很多人發展出「良好的異性戀功能」(Good Heterosexual Functioning)。有些受助者表示接受輔導後,沮喪抑鬱的程度顯著降低了。[9]香港的新造的人協會協助在同性戀性傾向上有掙扎的人士,其目標是重建整全心性,並活出豐盛的生命,當中成功的例子亦不少。
 
此外,該教師手冊亦有「肯定同志對社會的貢獻」的內容,當中詳列了著名的同性戀者。我們同意同性戀者如異性戀者一樣,對社會亦有貢獻,但文中假設了不少歷史人物都是同性戀者,如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藝術家達文西、米高安哲羅;音樂家柴可夫斯基;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甚至乎早期教會的教父奧古斯丁。文中更建議利用這些並未確實的資料作教材來肯定同志學生的身份認同。
 
另外,書中文章也充滿同運的色彩,節錄部份如下:

文章名稱: <我在課室裡可以做甚麼?>(pp.19-22)
 
節錄: 同志友善標記「在書桌貼上細小的彩虹旗,又或在你的辦公室或文件櫃上貼上粉紅三角或彩虹旗,讓同志學生知道你關心和支持她/他們。」(p.19)
 

 

文章名稱: <學校可以做甚麼?>(pp.23-26)
 
節錄: 「……多鼓勵使用包容的語言,例如改用『伴侶』而不用『丈夫』或『妻子』。」(p.24)「……檢查圖書館內,涉及人類性(human sexualit容移除。建議圖書館購入肯定性傾向身份的小說、短篇故事集及青年人雜誌。」(p.25)
 

 

文章名稱: <老師心裏的疑惑>(pp.45-52)
 
節錄: 「若有學生向你現身(coming out)……縱使你難以接納同性戀,在你的通訊錄中,應記下一些開明派專業人員的聯絡方法和名字,及一些同志團體資料等。你應該懂得分辨哪些民間團體是『親同志』,哪些是『反同志』的,千萬不要錯誤轉介……」(p.49)
 
「假如我不是異性戀」小冊子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家計會)獲平等機會(性傾向)資助計劃贊助,在2008年4月出版了教育小冊子《假如我不是異性戀》,道出同性戀者在異性戀主流的社會中交友、求愛、「出櫃」和面對性慾時的困難和需要注意的事項,並免費贈閱予各中學、大專院校、公共圖書館、社會服務機構,亦在同年5月起向公眾免費派發。[10]
 
小冊子只為選擇過同性戀生活的同性戀者提供生活上的指引,卻沒有為不願意過同性戀生活的同性戀者提供另一條出路。他們一方面受到社會上某程度的歧視,同時也被選擇過同性戀生活的同性戀者排斥,但社會上關心他們的人卻少之又少。
 
小冊子的內容一貫地拒絕承認性傾向是可以改變的事實,並引用了政治正確地支持同性戀的美國精神病學會和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立場,而忽略了在學術界有另一個相反的聲音。就如文中所說「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何不也尊重別人的選擇呢?」「修正治療」的大前提正是參加者要有自願改變性傾向的決心,那他們要改變性傾向的決定又有誰尊重呢?

《「同」尋愛》漫畫

由旺角街坊會陳慶社會服務中心出版,由平等機會(性傾向)資助計劃資助,內容講述中學生阿靜跟同學阿茵在校內發展同性戀情,被班上男同學偷拍了二人親熱短片,上載到互聯網,同學和老師遂發現這段關係,二人自此受同學譏笑,老師更在課堂上以《聖經》故事指同性戀不許可,令二人尷尬……教育評議會副主席兼風采中學校長曹啟樂批評,此漫畫有兩大問題:一是鼓吹學生拍拖,二是漫畫內容亦歪曲老師專業形象。負責計劃的社區綜合服務部隊長屈碧慧回應時強調,故事不代表機構立場。[11]
 
也許,仍然有人覺得這些只有個別事件,不值得關注。真的嗎?事實上,同運的目標不但要進入學校,透過教育及出版影響學生,更於2006年6月20日,在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的「少數性傾向人士論壇(Sexual Minority Forum)」,同運組織就積極的向教育局提出要求有關同性戀教育的訴求。包括:

  1. 要求修改現時性教育指引中有關同性戀的教育編排,在有關婚姻及家庭教育中,加入多元家庭及多元婚姻的觀念,教導學生除一般由男女組成的家庭及婚姻外,還有同性戀家庭及同性婚姻;
  2. 要求教育局向學校發出指引,禁止校長及教師向學生表達「同性 戀是不對的」或「同性戀是罪」這些不認同同性戀的言論; 
  3. 要求政府向學校表示,不可抗拒同運組織進入學校向學生分享或教導「正確」的同性戀觀念; 
  4. 現時教育局提供給學校的轉介輔導機構名單中,沒有包括同運組織在內,要求教育局將同運組織加入學校轉介輔導機構名單中;
  5. 要求與教育局成立一個「工作會議」,跟進上述的訴求。[12]

同運團體的性教育往往鼓勵中學生嘗試同性戀生活,[13]甚或進行肛交。若青少年接受了有偏差的性教育,不察同性性行為的危機,因而患上性病甚或愛滋病,責任由誰來承擔呢?我們有責任讓學生充分明白性行為(包括同性性行為)的風險和後果,才可作出明智的選擇。

近年,同志團體不斷要求「進駐」校園,反映香港的同運組織希望香港全盤追隨一些歐美國家,強制實行同性戀教育,自幼向學生灌輸「同性戀是天生、正常、不能改變及必須尊重的」,以及多元家庭及多元婚姻等觀念,向青少年推廣一種極具爭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校長、家長,社工及教師應認真審視有關計劃,即使那些計劃獲政府資助,也不等如符合家長和教師的期望。

 

 


[1]計劃現已交由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性別認同及性傾向小組負責審批及監察,見http://www.cmab.gov.hk/tc/issues/equalsdofs_sex.htm

[2]參衛生署愛滋病網上辦公室,2009年第二季愛滋病情況,http://www.info.gov.hk/aids
[3]Remafedi G, Resnick M, Blum R, Harris L. Demography of sexual orientation in adolescents. Pediatrics. Apr 1992;89(4 Pt 2):714-21.

[4]How Many Gay and Lesbian People are There? The new numbers on sexual orientation? http://www.freetobeme.com/r_10per.htm.

[5]參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網頁,http://www.newtouch.net/school_workshop.html
[6]2005/09/09,《明報》,D08世紀,<香港需要性解放運動?>。

[7]異性戀中心主義:假設每人都是異性戀者,並認為異性戀是較高等優越的。

[8]“New Study Confirms Homosexuality Can Be Overcome”, 17 May 1997,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and Therapy of Homosexuality, 22 October 2009, <http://www.narth.com/docs/study.html>

[9]“Prominent Psychiatrist Announces New Study Results: ‘Some Gays Can Chang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and Therapy of Homosexuality, 22 October 2009, <http://www.narth.com/docs/spitzer2.html>.

[10]參家計會性教育網頁,每月焦點,《假如我不是異性戀?》,http://www.famplan.org.hk/sexedu/B5/focus/Focus_details.asp?foID=195
[11]2008/03/04,《星島日報》,A18每日雜誌,<學校憂歪曲老師形象同性戀漫畫公然登陸校園>。

[12]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至今一共進行了9次少數性傾向人士論壇,但當中3次沒有向公眾發表會議記錄,包括文中提及在2008年6月20日舉行的一次。本社有該會議的錄音記錄。少數性傾向人士論壇的文件如下:http://www.cmab.gov.hk/tc/issues/equal_forumdoc.htm

[13]詳參本期雙月刊<他朝君體也相同?>一文p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