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應否認識同性戀?

──堅守男女愛情觀的營壘
吳秀紋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09/11/2009

 對於子女並非同性戀者的家長,他們大多不太強烈反對同性戀,但也沒有贊成。他們大多認為,成年人的性傾向較難改變,故也不排除有些人天生有同性戀傾向。但大部份都認為同性戀是出於心裡、環境以及家庭的問題,是以青少年期間灌輸正面的戀愛和婚姻觀實有必要。
 

分享1

受訪者:
Winnie,一女(13歲,就讀女校,S.1)。
 
對「同志友善」校園活動之感想:
其實不大了解其中內容,然而十分贊成相類的計劃在校園推行,特別是純男和純女校,因這可幫助他們了解自己是屬於那種性取向及疏導他們的情緒,有助他們度過青春期的「性別迷惘期」。

至於校內有關同性戀的刊物,最重要是有效地灌輸如何避免選擇同性戀,以免日後需承受負面的後果和壓力,所以內容必須修改和刪除「同性婚姻是沒問題的」。應正面地使學生明白異性戀才是正常和社會認同的,以漫畫形式最能吸引年輕人。

建議應早於小學三或四年級便開始於校內教導孩子不要歧視同性戀者,不過即使中五生,都應該要有家長指引才適合閱讀同性戀刊物。

分享2

受訪者:
潘先生,兩子(14歲和16歲,就讀男女校,S.3和S.5)及一女(18歲,就讀大專)。
 
對「同志友善」校園活動之感想:
對於其中的「性向無限計劃」中的Gay Radio(現已刪除)十分反感。不能接受當中一些標榜同性戀是正常,以及是開心快樂的價值觀。除非中學生主動向社工求助,才需私下協助和轉介,否則相類計劃根本就不應大張旗鼓地推行,以免錯誤引導學生「刻意」嘗試同性戀。
 
輔導的目的,應讓求助者了解「一男一女」的愛情和婚姻才合乎社會規範,不用假設求助者一定有同性戀傾向的可能性。至於同志當社工輔導等角色是令人擔心的,因他們始終有機會向孩子灌輸錯誤的性取向。是以有關活動向公眾增加透明度是必要的,最好設有監察機制。
 
我認為孩子年紀還小時,根本不懂分辨自己是喜歡同性還是異性,特別是就讀男校和女校的學生,長大後與異性交往,就自然明白自己是喜歡異性。所以不贊成「同志刊物」在校園出版和派發,因為提及的內容涉及鼓吹成份,如此將重蹈外國同志校園活動的覆轍,引發更多的社會道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