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系列講座 解開誤解與迷思

藍俊文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0/11/2014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自1998年起設立的「平等機會(性傾向) 資助計劃」,每年會資助不同社福機構及團體舉辦活動,促進不同性傾向人士及跨性別人士享有平等機會,或為性小眾提供支援服務。過往,這項資助主要由同性戀團體及社福機構奪得,不過今年本社卻成功申請計劃,舉辦一連串講座,讓公眾更了解同性戀議題。

當我們將有關消息放在網頁上宣傳時,不少同性戀團體對此表達不滿,認為明光社一向打壓同志平權,因此不應獲得資助。其實該計劃推出七年以來,明光社只是今年第一次成為其中一個成功申請到資助的機構,我們實在不明白是否要將所有異見都滅聲才算是平等機會?

 

講座助了解同性戀議題

過往談及同性戀議題,不少人都會將同性性傾向、同性性行為和同性戀社會運動(同運)混淆,認為反對同性戀社會運動及同性性行為就等如反對同性性傾向。為此我們在9月13日舉行的首次主題講座,就以「認識同性戀議題」為題,由本社總幹事蔡志森擔任主講嘉賓,讓公眾了解三者的分別,當日約三十多人出席講座。

蔡志森表示在外國,不少已就性傾向訂立歧視法的國家,當地的教育和言論自由受到很大的衝擊,甚至連學校的教科書也需要修改,即使家長不同意也不能拒絕讓子女接受這些教育。他亦提醒爭取訂立歧視法只是同運其中一步,參考外國經驗,同運亦會繼續爭取公民伙伴、同性領養等權利。

不過,在總結時提醒聽眾,在反對同運提出會移風易俗的法律和政策的同時,亦不要忘記關心和接納同性戀人士,認識他們的掙扎和所遇到的歧視問題。他認為以「第三條路」處理歧視問題是可行的方法。

 

後同性戀者的心路歷程

當我們發現朋友或家人是同性戀者時,或許會變得手足無措,不知道怎樣了解他們,又或是與他們相處及同行。因此,我們舉行第二個講座在10月4日,請來有豐富服侍同性戀社群經驗的新造的人協會同工簡靜文女士主持講座,讓公眾了解同性戀者的心路歷程,和家人的關係等等。她從家庭的角度分析家中孩子的性傾向不是個人的事,孩子「出櫃」受影響的是整個家庭,不少家長在最初聽到自己子女是同性戀者時都受到不少打擊,他們反而感到自己「入櫃」,當朋友問及子女的事情時往往心裡十分痛苦。

她更澄清同性戀者並不一定會過同性戀的生活,他們亦可以有另一種選擇,例如有同性性傾向的人,他仍然可以和異性結婚,和太太、孩子過著愉快的生活。這些分享打破單元出路的說法。 

 

公開討論助了解

未來我們還有兩場公眾講座,題為「如何處理性傾向歧視問題」及「同性婚姻的爭議」。我們請來持不同立場的人士擔任講者嘉賓,希望能透過公開討論,讓公眾明白雙方的關注和訴求。在即將於11月23日舉行講座,我們有幸請到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周一嶽醫生、立法會議員何秀蘭女士、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張達明律師、性傾向條例家校關注組召集人黃偉明先生及精神科醫生康貴華醫生討論如如何處理性傾向歧視問題。

 

 

此活動獲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性傾向平等機會) 贊助,內容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