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參與社會運動 從行動實踐信仰
燭光網絡 96期 (p.10)
一場社會行動,由預備到行動再到事後跟進工作,要靠賴不同人士的參與。參與程度因人而異,有人負責全職籌劃,亦有人受感動而自發走出來。文中幾位基督徒在形形色色的社會行動中擔當不同角色,他們在參與當中的經歷、感受,以及對未來的計劃,或許讓我們更知道社會行動的真實面貌,並給那些正準備參與的信徒參考。
何偉航 (Stanley) (職工盟教育斡事)
去年碼頭工人罷工事件,Stanley多次於傳媒前發言;當他退在鏡頭背後,更有無盡的工作等著他,無論是組織工人、與工會代表商議下一步行動。他那時要在勞工處、碼頭村及不同受訪地點出出入入。他坦言當時休息嚴重不足,而工潮結束後,大家本以為Stanley能稍稍休息的,豈料他卻表示:「我也有很多事後工作要做,既要與工友保持聯繫,亦要繼續跟進工友情況,以防被秋後算帳,更要往外國進行交流分享……」
回看整個工潮,他一開始想到的就是一個「累」字,當中更是心靈的累「因為要向公眾發言,每次都要給人一個有自信的印象,對我來說是很累的」。另外,在工潮期間資方的反應亦令他感到憤怒,而這亦是他縱使累極仍堅持的動力。幸好,在身心靈透支的同時他亦感到無比溫暖,因為不同的人在這時間給予他支持。有朋友及弟兄姊妹到場支持,有家人窩心的湯水供應,更有市民在背後鼓勵,樂於參與這個抗爭中。基於這些支持,Stanley覺得更不可讓他們失望。
Stanley全職投入工會工作,是希望能支持弱勢,照顧受剝削的人。信仰是他參與現時工作的基本動力,「我們不應該只做星期日的基督徒」,只見他雙眼炯炯有神,語氣十分堅定。他樂見現時有更多基督徒關心社會,尤其民主議題。他表示以往信徒亦重視基層,例如他現時工作的機構職工盟前身就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希望將來有更多人能更關心基層苦況。
他提醒推動社會運動並不是一兩次的事,更大可能是「需要一代人去做的,例如最低工資也爭取了十多年才成事」。他看見這幾年開始有新力軍加入社運,他亦開始致力於教育及培訓工作。他希望令更多人認同社會運動是「值得搞」,他亦會在其中傳授經驗,始終整個運動不能「因為少了任何一個人而不成事」。
林淳軒 (Lamson) (學民思潮成員)
Lamson是一名大專生,也可算是新一代的社運人。他曾參與不少街站、集會及遊 行,其中以推動反國民教育為主。年紀輕輕的他願意參與其中,原因可追溯至2011年,他透過facebook及政府的消息而對國民教育事件已有一定認識, 「有一次團契團友黃之鋒叫我參與街站,便開始參與其中。」雖然身邊的人對他的行動有正面反應,但他卻發現他們不太理會及參與。「即使支持的也是中年居多, 青少年卻沒有回應,我轉載有關反國教的文章,也沒有多少人like。」他不明白為何那麼切身的話題,不少人竟然漠不關心。
於2012年 9月7日的12萬人聚集政總行動,可算是反國教的高峰,但往後有關集會卻未能聚集到他們,Lamson感覺「未如理想」。反國教事件已暫告一段 落,Lamson現時把焦點放在政制改革上。他認為「這始終是社會的問題癥結,只有改革,才能令人民有否決權,逼使政府改變。」
樂於溝通的他,現時正負責帶領新人參與社會運動,他亦覺得這是自己的專長。但對於未來,他卻另有所望,「希望自己成為一扇門,讓教會更投身社會行動。」Lamson希望更多信徒能學像基督,作好見證,於社會勇敢發聲。
李健勤 (阿勤) (選舉委員會委員 (社會福利界))
阿勤本身於大學時代修讀社工系,在外人看,他本應成為社工,不過最後卻於學習時看到另一方向:「除了個人輔導可幫助人外,改變社會政策也是一種方法。」,然後他便毅然投身政黨。曾當過區議員,現在擔任議員助理的阿勤,大部份時間都在組織一些受影響人士,「聯繫傳媒及政府官員,讓他們的訴求得到關注。」其中令阿勤較感到難忘的,就是協助一群因金融風暴而導致「負資產」的市民,申請入住公屋。「由於這群人曾經購買居屋,故未能符合資格,但在不斷的爭取下,政府最終願意作出讓步。」然而,他亦坦承政策改變並不容易,改變亦不一定出現。
當被問及未來方向時,他透露自己沒有具體計劃。「有些人認為他們會成為區議員,甚至立法會議員,但其實是往往不能確定的。」基於種種不穩定因素,他卻選擇堅持,因為他深信政治影響生活,畢竟「空氣、水亦可以與政治有關係。」在這不公義的社會中,他希望能有多一把聲音於這裡表達出來。猶幸阿勤身邊的人也鼓勵他繼續走下去,例如他的社工同學現在也說,他是「吃這行飯」的了;一些教會朋友亦曾擔任義工支持他的工作。面對前路的不確定,他亦坦言難以擔心太多,祈求上帝繼續一步步的為他開路。
Gigi (平信徒)
Gigi一向對政治不太敏感,卻由一個基督教團體所辦的營會令她改變。「該次營會有提及公義,令我醒覺到不能對社會不公坐視不理,而且更要站出來表達看法。」而劉曉波及李旺陽事件亦令她感受到不公義,故當她的傳道人邀請她參與七一遊行時,她便一口答允。
於遊行當日,她並沒有因喧鬧的環境而亢奮,而是處處留意及聆聽「那些口號是否與大會,甚至自己的目標相同呢?」然後她發現,要在一時三刻判斷,實在不容易。例如她支持爭取普選,但種種的普選方案,她卻未能分得清楚,「最後整個遊行也沒有跟著喊口號。」另外,她亦看到遊行中有不少衝突,當中也有些遊行人士提出無理要求,這些都在傳媒中不能讓她看得清楚的。
遊行過後,Gigi開始更多留意新聞,並學習批判思考,不會妄下判斷。她亦開始在facebook及朋友聚會中分享對時事的看法。即使家人對於她該次的參與曾經有一點微言,但她表示若將來如有她認同的主題,便會再次參加,她更期望將來能夠以文字向政府表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