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講定我講 ── 拉雜成軍的性教育課程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5/11/2010

筆者記得就讀中一時的某一天,有位男同學帶了一本成人雜誌回校,引起一陣哄動,結果該同學被訓導主任訓示了半天。踏入中學時期的青少年,荷爾蒙讓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強烈的變化,他們渴望對性、異性和自己有更深入的認識,而漸趨成熟的身體和幼嫩的思想這個危險組合,讓不少家長和老師擔心不已。與其讓他們自己探索,倒不如引導他們,教導他們正確的性知識和性觀念。那麼,現時香港性教育的情況又如何呢?
 
2008年4月,教育局就現行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作出了修訂和增潤。在新修訂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中,按不同的學習階段,訂出與性教育相關的學習期望及內容,細節如下:
 
第一學習階段(小一至小三)

 

  • 認識自己的身體,並以尊重的態度,理解男女生理結構之異同
  • 能保護自己身體的私隱,並懂得拒絕別人的冒犯
  • 注重個人衛生,養成建康的生活習慣
  • 認識人生不同階段之歷程:出生、成長、生育、年老、死亡

 
第二學習階段(小四至小六)

 

 

  • 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之轉變,並能以平和的態度迎接
  • 懂得以理性和尊重的態度和異性相處
  • 認識「友情」、「戀愛」、「結婚」、「生育」之間的關係
  • 認識性行為、懷孕、避孕和墮胎的基本知識和要承擔的責任
  • 主動拒絕接觸媒體(包括:電視、雜誌和互聯網)帶有色情成份的資訊
  • 慎言律己,不以「性」和色情作為閒談和取笑別人的題材

 
第三學習階段(中一至中三)

 

 

  • 以理性的態度,處理和控制自己的性衝動
  • 以開放和關懷態度,認識不同人有不同性取向(例如: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等)和生活方式(例如:獨身、離婚、不生育等)的自由
  • 以理性和關懷的態度,建立並維繫與異性的交往(例如:「拍拖」、戀愛、分手等)
  • 抱持「生命莊嚴」的價值觀,正確認識性行為、避孕和生命的關係
  • 以「責任感」和「承擔」,認識戀愛、婚姻和家庭的關係

 
第四學習階段(中四至中六/中七)

 

 

  • 以理性批判的態度,辨識社會「性」風氣和傳媒角色的關係
  • 以負責任的態度看待性行為,能從「後果」、「尊重」和「共同決定」作出判斷
  • 認識「安全性行為」所涉及的考慮(例如:預防性病與愛滋病、懷孕與避孕的考慮),並懂得對別人的要求「說不」
  • 尊重自己的身體,不藉此作為交換物質的工具
  • 有獨立思考,認識「流行文化」、「同輩壓力」、「大眾傳媒」等對「約會」、「戀愛」和「性關係」的影響
  • 認識作為父母照顧子女應承擔的責任和抱持的態度
  • 能夠以批判思考和謹慎的態度,辨識和判斷與「性」相關的社會議題

 

跨學科處理  成效存疑
 

為達到以上一系列的學習期望,教育局把性教育及其相關主題的知識內容分散在各有關科目中。這些學科包括小學的常識科,以及中學的普通電腦科、電腦與資訊科技科、科學科、生物科、綜合人文科、倫理與宗教科、家政科、德育及公民教育科和通識教育科等。
 
從教育局把性教育內容分散於各學科的教學範疇,把性教育這個擔子分給不同的專科,我們可以知道政府並不打算把性教育看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然而,要知道性教育不止是性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價值觀的建立。若果老師未經有關性教育的專業培訓,根本不懂得如何教授,再詳盡的指引都只是紙上談兵。這種拉雜成軍的跨學科性教育課程,令學生難於整合各方面的內容,建構出個人的性價值觀。

 外判性教育難選難控
 

老師有心無力,而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又問題多多,以致不少學校都會向外尋求協助,邀請不同機構入校向學生帶領性教育講座或工作坊。在香港進行性教育工作的機構為數不少,如衛生署、家計會、護苗基金、母親的抉擇、關懷愛滋、公教婚姻輔導會等,她們各有專長,亦各有立場。青少年性行為、墮胎、同性戀……不少有關性的議題都富有相當爭議性。在多元社會中,不同機構在同一議題上的立場存在差異是正常不過的事。可是,這些差異有時是南轅北轍的,那麼學校該如何作出選擇呢?當社會大眾的性觀念出現不同程度的改變時,學校應該嚴守道德的堡壘,抑或迎合社會的轉變而作出相應的調適呢?當有關機構和學校向學生傳授性教育(特別是涉及一些具爭議性的議題)時,家長又是否有權表達意見呢?
 
今年10月,本港發生了一宗十分駭人的新聞──「16歲爸爸上山埋嬰屍」,[1]每當有這類新聞出現時,許多專家學者往往將事件歸因於性教育不足,要加強推行性教育。但是,在幾乎沒有人會反對推行性教育的年代,又有多少學校真正願意花時間在性教育呢?
 

 

[1]2010/10/07,《蘋果日報》,A01港聞,〈16歲爸爸上山埋嬰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