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人變低(智)能…?

── 生命倫理錦囊 第28期
陳永浩博士、吳慧華    |   恒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22/12/2016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當我們人人都成為「低頭族」,智能手機本身彷彿比其主人更有智慧、更有記性,要找甚麼都有答案,處事也更有條理。事實上,不論你喜歡與否,人工智慧的應用技術已經應用於我們日常生活裡,就像在智能手機中常使用的「超級助理」應用程式 (Apps),如iPhone的Siri 或是Android 設備上的語音助手,都是人工智能的成功例子。我們或許要問問一個基本問題:機器真的能思考嗎?人工智能會否有一日取代人類思維?

 

關於人類本身可否開發出「另外智慧」的問題,雖然早有討論,但多停留於傳說或只成為科幻小說的題材。但自從於1944年,哈佛大學研製出首部現代電腦(IBM ASCC, Mark I)後,人工智能的可行性便大大增加了。[1] 其中,以著名的電腦發展先驅圖靈(Turning)點出了最重要的問題:「一部機器能夠思考嗎?」他提出了「圖靈測試」作為分辨機器能否思考的最重要原則。[2] 後來在1956年於達特茅斯學院舉行了第一次有關「人工智能開發」的研討會,正式確立了人工智能的研究領域。自這會議之後,人工智能這門學科就在半世紀間建立起來。[3]

 

總括而言,人工智能的簡要定義,就是一個機器或電腦系統具有人類的知識和行為能力,並能繼續學習,以至作出推理及判斷來修正和解決問題。同時間,除了具有記憶及知識能力,它也要有了解人類自然語言的能力。要達到以上目標,人工智能機器就需要具有以下四方面的處理能力範疇:(一)與人及外間事物的聯絡溝通能力;(二)處理事物能力(如符號處理 symbol manipulation;最著名的有LISP人工智慧語言;(三)能累積經驗以更快解決問題(heuristic search);以及(四)完善的邏輯(logic)系統。[4]

 

強與弱人工智能?

 

或許說出來有點恐怖,「弱人工智能」的機器與電腦應用程式,其實早已融入於人類社會中。如在工廠裡替代人類工作的機械人,到手機裡的「幫手程式」都歸入這類。它們並沒有真正的推理和解決問題能力,也不會有自主意識,但卻足以取代人在工廠的位置,也比人記得更多朋友和事情。它們的出現,並不如科幻小說中取代並消滅了人類;相反地,人類卻愈來愈依賴它們。

 

相對地,「強人工智能」則被認為有推理(Reasoning)和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的能力,並有知覺能力(Sensible)和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這和科幻小說中的機械人(如在《星空奇遇記》中的機械人Data)差不多了。要實現強人工智能的水平是非常困難的,不過當中仍有取得佳績的時候,如2015至16年轟動全球的「電腦圍旗手擊敗人類」即為一例:Deep Mind 電腦公司開發的人工智能程式AlphaGo,在2015年以 5比0的成績擊敗了三度蟬聯歐洲圍棋冠軍的樊麾。AlphaGo其後更於2016年3月將世界冠軍李世乭也擊敗了。[5]

 

其實由人工智能引發的問題,重點不在於機械人如何超越或取代人類(因這一早已實現了),而是人類在受惠於人工智能的方便時,不知不覺地退化:如記憶,我們的行事都依賴了智能電話/電腦記事,運算也靠電腦。[6]

 

人工智能及智能產品的信仰反思

“Efforts to create thinking machines pose a threat to our very existence.”- Stephen Hawking

努力去創造懂得思維機器我們的生存構成威脅 霍金

 

早前有不少科學研究員推測,進入2030年人工智能會從各方面介入人類的生活:智慧交通信號燈、家用機器人、智慧醫生、機器人老師等。[7] 其實,不必等到2030年,只要你有能力及願意,即使在2016年也可以「帶」一部管家機械人回家。這位「管家」會認知用戶的家庭環境,從而建立一幅家居地圖,識別房間環境和家具位置。你可以設定指令,讓它在你回家前把客廳的冷氣機調至特定溫度。另外,它亦可以錄製語音,在你所需的時間及地點去關愛家人,甚至提醒孩子做作業。它還可以充當護衛員,巡查你指定的房間;還有,它可以一邊巡邏,一邊凈化及加濕空氣等。[8]

 

不過,對於很多人來說,這還不算人工智能。最好這位機械人管家可以與人有交流及傾談,不需要先設下一大堆程式及指令,單用語音已能令它明白主人的心意。可能在不久之後,真的會有這樣的管家機械人出現,因現在的人工智能都朝向可以深層學習、自我改進,以及更擬人化的方向發展。[9]

 

人工智能不斷發展,或許對一般人而言是好事,因為人們大抵只會想到與改善人類生活的好處。然而,當機械人愈來愈聰明,愈來愈與人類相似的時候,這意味著在某些崗位上,它代替人類的機會也愈來愈高。事實上,自從實際自動化以來,很多工作已被聰明的機械取代人手,讓人類喪失了無數的工作機會。[10]

 

除此之外,在軍事發展上人工智能的機械人更是被重視的一個領域。未來的目標是研製出更自動化,甚至有自我意識的機械人,這樣,便可以減少人類的死傷。[11] 驟眼看來,擁有智能的士兵似乎是為了人類的好處而存在,但最終,他們的出現只會造就更多人的死亡。至少,對敵方來說,要抵抗非肉身的士兵,可能需要更多活生生的士兵才能取得勝利。霍金(Stephen Hawking)指出智能機械人比核武更危險。科技企業家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亦對此深感憂慮,認為這是對人類存在的最大威脅。蓋茨(Bill Gates)也贊同馬斯克的擔憂,反而不明白其他人為何對過度聰明的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存憂慮。[12]

 

人工智能或許如基因改造一樣,科研人士原先的動機都是好的,希望解決人類的問題,讓人類有更好的生活。無可否認,每一項科技的誕生的確帶給人類方便,解決了某些問題,大多數人認為科技的發展必然對世界有好處。但隨著人性的墮落,野心家的出現也是必然。若然沒有為這些發展設下界限,將來為人類所帶來的危險將是難以估計及控制的。亞當與夏娃吃禁果(創三4-7) ,以及巴別塔事件(創十一4),闡述了人類最危險的地方便是渴望像神一樣擁有智慧,並且狂妄自大。

 

另外,智能產品亦加添人類的壓力與負擔。即使還未被人視為人工智能的智能手機,也已經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例如,智能電話的出現便讓不少人喪失了真正放工的時間、記憶力變差、患上「數碼癡呆症」。[13] 至於當一個城市擁有愈多自動化的設備,基層人士就愈難找到工作。失業的確令人無奈,但記憶力衰退卻是人類自找的,因為很多人已經認為自己不再需要緊記那麼多資訊了,只要隨便打開一部手提電話,便能找到所需資料,如:朋友的生日、工作行程等。[14]

 

人與智能產品的關係變得非常密切,即使是信徒,也沒有例外。現今很多信徒一天沒有靈修,也不會感到心癢難當,但卻有不少信徒一天不上網,便憂心愁煩,彷彿天要塌下來一樣。舊約的詩人喜愛神的律例,並以默想神的律法為樂。詩人提到他喜愛神在法度定下的道路,如同喜愛一切財富一樣(詩一一九14);其他詩人又說一個有福的人,便是一個喜愛神的律法,畫夜思想祂律法的人。這樣的人做甚麼事情都會順利(詩一1-3)。基本上,基督信徒難以想像在神的律法中找到快樂,甚至讓人樂在其中。[15] 一來律法絕對不是讓人賞心悅目的東西:另外,新約信徒不再需要遵守舊約。因此,我們不必太重視律法。

 

然而,即使現今信徒不必遵守舊約律法,卻並不代表信徒可以漠視律法中的精神或精粹。耶穌曾說他不是要廢除律法,而是要完成律法(太五17)。律法中最重要的除了愛神,便是要愛人(路十27)。至於具體如何愛人,便是要通過施行公義,以及照顧有需要的人(彌六8;太二十五35-36)。即使我們不必拘泥於舊約律法,但這卻無阻我們多閱讀《聖經》,去體會及明白神的心意。只是今天,我們的時間及空間大多被智能產品霸佔了,留給神的時間及空間又有多少呢?

敬畏耶和華(不是AlphaGo)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就是聰明。(箴九:10)

對某些人來說,衣服含有不同的意義,包括身份的象徵。下一期,我們一同思想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價值。

 


[2] 圖靈測試的設計,是以測試者與被測試目標(通常是一個人及一台機器作比較) 被分隔開的情況下(即測試者不能知道互動的是甚麼),通過裝置(以不能分辨出對方為原則,如鍵盤)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如果測試者不能確認被測試者的答覆是由人還是由機器回答,那麼這台機器即能「騙過人類」,通過測試。A. M. Turing (1950)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49: 433-460

https://www.csee.umbc.edu/courses/471/papers/turing.pdf

[3] John McCarthy, Marvin L. Minsky, Nathaniel Rochester, Claude E. Shannon (1955) A Proposal for the 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ugust 31, 1955 http://www.aaai.org/ojs/index.php/aimagazine/article/viewFile/1904/1802

[5] 人工智慧有多恐怖?聽聽「天才」Demis Hassabis 怎麼說!https://www.inside.com.tw/2016/02/21/the-superhero-of-artificial-intelli...

[6] 沈帥青:〈玩手機易變笨 小心「數碼癡呆症」〉,《香港經濟日報》,2014年04月30日。

[7] 〈2030年,人工智慧可能以五個出人意料的方式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奧創智能網。http://www.acznw.com/archives/32058.htm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in 2030.” September, 2016. One Hundred Year Study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port of the 2015 Study. PANELhttps://ai100.stanford.edu/sites/default/files/ai_100_report_0831fnl.pdf]

[8] 〈科沃斯發佈管家機器人 UNIBOT,比手機廠商們的野心大多了〉,5月21日。http://www.toodaylab.com/72317.

[9]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in 2030,” pp. 14-17.

[10] Rory Cellan-Jones, “Stephen Hawking warn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ld end mankind,” BBC news.  2 December 2014, http://www.bbc.com/news/technology-30290540.

[11] Michael Sainato, “Stephen Hawking, Elon Musk, and Bill Gates warn abou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rom Observer website.: 19 Aug 2015, http://observer.com/2015/08/stephen-hawking-elon-musk-and-bill-gates-war....

[12] Michael Sainato, “Stephen Hawking, Elon Musk, and Bill Gates warn abou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rom Observer website: 19 Aug 2015. http://observer.com/2015/08/stephen-hawking-elon-musk-and-bill-gates-war....

[13] 見註1。

[14] 同上。

[15] John Goldingay, Psalms Vol 1: Psalms 1-41 (Michigan: Baker, 2006),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