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八落的香港教育

── 生命倫理錦囊 第11期
25/09/2012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教育者須對於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對於他的上帝一樣…
~朱自清《教育的信仰》[1]
 
教育,從來在華人社會中受到特殊的重視。自隋朝以來的科舉考試,過千年來成為了中國讀書人升官進士的絕對途徑,最廣為人知就是宋真宗的《勸學詩》:「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在社會學上來說,教育是「引領社會階層上升的階梯」,是促進社會整體向上流動的一股主要推動力。香港在教育上所投放的資源,從來都不是少數。而九七回歸,像為香港多年來教育制度上的問題帶來轉變的契機,結果,回歸後香港的教育制度就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當中有利還是有害,莫衷一是。
 
香港傳統上是走英式殖民地教育的路線,著重制度,精英主義,學科也是主力於知識和術科方面,被認為是「填鴨教育」。早在回歸前,教育界早已認為現行教育制度有改革的必要。
 
第一個標誌性的改革可算是「目標為本課程」(TOC)。[2]這制度以每位學生訂造自己的目標為評估準則,取代成績標準,不要求學生之間比較排名次,而是強調學生自我比較是否增值,自我達標。另一方面,教師不再以分數代表學生表現,改用的是「未能掌握」、「初步掌握」或「已能掌握」這些學習等級表現。[3]可想像的是,這個變天般的改變,非但不能使同學有所進步,更使學校評核和教學愈加困難,當時的老師形容TOC是「Totally Ouf of Control」,而這個改革也在無聲無色中沉底。[4]
 
學制以外就是教學語言的改變。教統會1995年12月發表《第六號報告書》,定出了「母語教學」和「普教中」計劃:政府強制大多數中學改用中文教學,而只允許114間學校為「英中」。結果就是做成嚴重的「標籤效應」:一來社會對母語教學的成效質疑,而英文學校則被視為優等。這衍生出「孟母三遷」的故事:有經濟能力的家庭千方百計在英中校網置業,四處為子女尋找機會考入英文名校,使原來的教育目標完全倒置。結果,2008年,教育局推行「教學語言微調政策」,有條件地容許中學自行決定教學語言。[5]教學語言,由此至終仍是學校好壞的「標籤」。
 
而教育改革仍是火速進行。由1998年成立「優質教育基金」,1999年提出的「終身學習」,到2000年開始推展教改,定出各種學校的評審標準。[6]一時間,學校忙於各種「自評、外評」、處理文件多過教書的情況,使很多老師吃不消。[7]
 
學校方面,就有「一條龍學校」、「直資學校」等新的營運模式,但同時因回歸後人口出生下降,做成入學人數不足。這引發了小學的「縮班殺校潮」,一時間,老師們除了要面對排山倒海的評核工作,課程改革又在進行,而教學語言又要轉換,最後還要保得住自己的飯碗,免吃「肥雞餐」,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當中在2003年新學年,就曾在一週之中有兩位老師自殺身亡。[8]
 
而同時,改革火頭又在辦學團體與政府之間燃起。政府於2004年推出「校本條例」,旨在使學校在2010前成立法團校董會。這改革被辦學團體(主要是基督教與天主教)視為「奪權」,遂與政府引發衝突及長年的訴訟。[9]
 
以往的學能測驗、會考、高考,被新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三三四」課程等新制度代替,新的「香港中學文憑試」則取代了超過半世紀歷史的中學會考。而「毅進計劃」則作為會考和文憑試合格的另一出路。同學若成績不達標入讀資助大學,就有私立大專、副學士,和其他文憑課程可供升讀。但這些學位在社會的認受性未高,甚至有評論認為諸如副學士這類教育制度,等同於「教育界的八萬五政策」。[10]
 
要繼續這樣去數香港的教育問題,實在會沒完沒了。當中還未討論的,包括2012年推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而引發的全港市民反對的事件。[11]
 
也許我們要停下來問一問:當我們的教育大業忙於改變,一個又一個計劃完成了,教育卻變成了甚麼?是一個有偉大理想的藍圖?還是一個七零八落的拼圖?我們可能更需要弄清楚的是:現在的教育,其實向同學教了甚麼?有文化人這樣說:「很唏噓,香港最好的教育,或說是教育精神吧!原來,是倒退五十年,在六十年代的山邊木屋天台上,方能體現。」[12]

家庭教育的信仰反思

 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
~劉義慶《世说新语》
 
現今香港大多數的父母都非常忙碌,有些父母不得不依賴家中的傭工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寄望學校的老師教育他們的孩子。信徒的忙碌程度極可能比一般家長更甚,因為除了工作,還要事奉。不過,尚非不得以,否則身為信徒的父母儘管再忙,也不能把教導孩子的事情托付他人,忽視「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會偏離。」(箴二十二6)[13] 這偉大的「事業」。
 
「教養」在原文用了命令語調,表示這並不是一個選擇,而是必須作的事情。雖然經文中的「孩童」在原文不局限於自己的兒子或女兒,也可以泛指一般小孩,甚至少年。[14]但對於古代的以色列人來說,教育主要從家裡做起,[15]而箴言亦多次教導孩子要聽從父母的教導(箴一8、四1-4、六20),因此,這一節經文用於父母教導孩子的事上,是絕對合適不過的。而事實上,孩子的價值觀大部份來自家庭。[16]
 
孩子需要自幼被教導,[17]這不單單是箴言的教導,作者Linda Eyre和Richard Eyre曾指出:「不管父母有沒有幫忙,孩子們在進入學校之前都會開始建立他們自己的價值觀——不管是有意識的或下意識的。」[18]所以,在家庭教育當中,品格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19]父母實在需要把孩子從小培養,讓他們成為一個可以明辨是非、到老也會走在正途的人(箴二十二6)。[20]可惜的是,有些父母著重孩子的成就,多於他們的品格。甚至為了「望子成龍」在所不惜,為了子女入讀他們心儀的學校,有的可能從子女一出生便進入備戰狀態,即使經濟能力有限,仍節衣縮食,搬到理想學校的校網內居住。而當子女牙牙學語,甚至更早,父母已向他們進行多種語言集訓;稍大一點,更要求他們學習冷門樂器、進行模擬的面試。這樣,孩子才能加強競爭力,入讀好學校,確保他們將來有一番作為。父母為子女盡心盡力,鋪排前路,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若然只花時間栽培他找到一份出色的工作,有美好的前途,卻顧此失彼,忘記栽培孩子的品格及靈性,這未必對孩子最好呢?
 
「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原文直譯為「根據他道路的口」,釋經學者普遍把這俚語譯為「走他當行的路」。[21]對孩子來說,他的一生最終如何,與他們的生命及品格有莫大關係。即使他們有朝一日在社會上看似有極大成就,但若無法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又或是從不認同價值觀的重要性,他們面對社會的種種誘惑,真的可以「到老也不偏離」嗎?到老不偏離神的教導,一點都不容易,即使是在社會上有貢獻,活躍見證神的信徒,偶爾也會有失守的時候。輕則或許會名聲盡喪,重則有可能觸犯法例。所以要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士,教導他追求屬世的成功是不足夠的,而是要幫助他學懂把成功與否交在神的手中。只有把神的教導放在首位的人,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才不會搖擺不定,被名利慾念牽著鼻子走。
 
父母可以如何幫助孩子走在神的路上,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父母親自教導孩子可能是最簡單的答案,但這答法卻不足夠,因為單是教導的形式已千變萬化,更遑論當中的技巧。本篇當然不能把它們一一羅列,不過,要使孩子有正確的價值觀,最重要的是父母本身須要先認同正確的價值觀是好的,也會為自己及孩子的生命帶來好處,正如《詩篇》及《箴言》的作者不厭其煩,讚揚律法,諄諄告誡人要遵行神的道,這是因為他們都相信,神的律法是美好的,跟隨他的人是有福的。以《箴言》為例,作者力勸少年人不可忘記他的訓誨,他的心要謹守他的誡命(箴三1),因為作者相信,這樣做的話,他們在世必能長壽和平安(箴三2)。接著,作者又教導少年人要謹記慈愛和誠實(箴三3),因為他們這樣行的話,他們在神和世人眼前,都會蒙恩,得著美名(箴三4)。
 
當父母先認同正確的價值觀及其好處,才有動力教導下一代。至於如何教導?在今時今日的現代社會,打罵教子法已經是「政治不正確」,權威式的施壓也只會引起孩子的不滿或反抗。相反,父母以身作則,以及按孩子的個性循循善誘應該是比較可行的方法。不過,孩子並不是機械,無論父母如何引導,也不能保證神的教導可以即時生效。只是,即使孩子不受教,父母也不必因此而放棄教導工作。孩子不願用耳朵聽,他們也會用眼睛看,或許孩子不立刻明白和接受,但父母所作的一點一滴,孩子會累積心頭,當他們長大,或許在不知不覺間已承傳了父母行事為人的模式。

 


[1]原文載於1924年10月16日《春暉》第34期。

[2]參:教統會1990年《第四號報告書》。
[3]其中具代表性的就是2004年推出的「求學不是求分數」廣告宣傳片,至今仍廣為人討論。
[4]文匯報:《全面檢討目標為本課程》,1994年4月。http://www.heungto.net/yeungyiuchung/news/yw045.htm
[5]立法會(2009),《教育局通告第6/2009 號微調中學教學語言》。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7372/edbc09006c.pdf
[6]當時提出的口號有很多,如「全方位學習」,到後來更有「七個學習宗旨」、「五種學習經歷」、「四個關鍵」,和「八個學習領域」等發展綱領。
[8]之後就引發了羅范椒芬失言事件:她回應傳媒指「若教師自殺與教改有關,豈止兩個教師(自殺)」,引起教育團體及教師不滿。http://www.hkptu.org/educatio/newsdgrd/news76.htm
[9]最終,終審法院在2011年駁回天主教區的上訴,陳日君主教絕食三天抗議。
[10]其中,有由本港智庫組織的調查,發現35%副學士學生後悔修讀副學士課程,54%受訪者認為即使完成副學士課程也無助就業。參明報《35%學生後悔讀副學士》2009年5月16日。
[11]其中因反對國民教育科的遊行及佔領政府總部行動,成為了回歸而來,最多人參與的單一議題反對行動。參《學民思潮》http://scholarism.com 及《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網頁:http://parentsconcern.hk/
[12]彭志銘(2012)《香港教育大零落》,香港:次文化堂,第242頁。
[13]經文引自《新譯本》,以下亦同。
[14]R. Laird Harris, Gleason l. Archer and Bruce K. Waltke, eds. 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 vol. 2., (Chicago: Moody Press,1980),585-586.
[15]“Daily Life: Home & Famil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http://www.penn.museum/sites/Canaan/Home%26Family.html
[16]Linda Eyre and Richard Eyre著•枳園譯:《教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台北市:大地,2001),14。
[17]Roland Murphy, Proverb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 22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1998), 165; Allen P. Ross, Proverbs, in Proverbs – Isaiah, ed. Tremper Longman III and David E. Garlan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9).
[18]Eyre:《教孩子正確的價值觀》,14。
[19]同上。
[20]Ross, Proverbs
[21]Murphy, Proverbs, 164-165; Richard J. Clifford, Proverbs (Kentuc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999), 195; 另參Ross, Proverbs. 但也有不少學者把它譯為「根據他自己的方式」。不過,按照經文下半節來理解,「走他當行的路」比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