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榮譽學士 The Debt-Class

招雋寧   |   明光社 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27/03/2011

經歷艱苦的公開考試,莘莘學子步入大學,最困擾大專生的可能不再是功課和試卷,而是沉重學費。很多學生的家境也都未能負擔全部學費和生活費,倘若成績或派位不太理想的學生,選讀了2年「Asso」(副學士學位)再升讀2-3年的「Top-up Degree」(銜接學士學位課程)後,借下的學債隨時高達20、30萬元,『你是「-27」?我「-30」!』這奇怪的對話出現,正反映出社會有一群剛畢業的社會棟樑加入「負數」行列。
 
今期燭光LITE,與大家聽聽一些「負數」朋友的心聲。
 

 Ness

樹仁大學中文系畢業,畢業時已「-36」,每季需要還款$9000。
 
「當年讀樹仁的,並沒有Grant/Loan[1],而學費亦比一般大學貴幾千元。」Ness因為家庭財政能力很有限,除了要透過申請Non-mean[2]。他所住的地方與上學的地方太遠,來回差不多要4小時,做兼職的時間也被限制了。除了學費外,還須要額外再借生活費。
 

還有夢
 

Ness與很多畢業生一樣,寄了很多求職信,9個月來只見了10多次工,最後由教會的朋友介紹工作。第一份工作薪金不高,其中三份一用作還債後,餘下的分配供家用、進修、MPF和什一奉獻後,每個月會餘下$600元生活費(車費+食費)。「每月買$380的火車月票,午餐則有四天帶飯,一天規定了和同事吃飯,有時外出工作或在外吃晚飯,就會食麵包。」在職貧窮的生活相當吃力。筆者好奇,為何還在財政這麼艱難的日子,花金錢進修呢?Ness說學日文是興趣。而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的職業發展仍有一點希望,學日文是必要的步驟,辛苦一點也要堅持。「如果沒有理想,辛苦還債下,連工作也沒有動力。」荊棘裏經營的夢想,特別耀目。
 

想,變得很擠迫
 

其實,借貸讀書確實不是旁人想像中的一個輕率決定。「借的時候已經知道好驚,唔知將來點還……現在都冇咩將來可以諗,一早就知道借Non-mean的後果。」當朋友談及投資、儲蓄、結婚,Ness都認為自己沒有太多空間去想。眼見每個月僅餘的數百元生活費,「連做咩都唔洗諗」。
 
可是,Ness對於自己「-36」的境況卻不太痛苦絕望。「我相信有人比我更慘,最起碼我而家有較第一份工高薪的工、有錢食飯、有屋住(又不是板間房)、有還錢能力(申請破產的話,連誠信也破產)、還能夠交家用……只不過是沒有很多資源計劃將來吧!」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Ness選擇了看自己有的一、二。
 

Non-mean的一些看法
 

「知識也許真的可以改變命運」Ness想說的,未必是變得更好,而是變得更差。他認為借Non-mean的學生,已註定把自己的黃金十年(25至35歲)賣給政府,換取一個今時今日不能保證糊口的學位。「不論是追求理想、人生目標、或只是對生活多一點的要求也要全部讓路,改為供養政府十年吧,而有錢人就唔需要供養政府的教育部。」Ness的學位並非現今市場需求,要找得市場上較高薪的工作,或數年內不停晉升等商界思維,均不能用來量度Ness的情況。難以縮短還款期,用十年時間還款,可能仍然是他唯一可取的奮鬥路向。「儲錢?我可能要十年後才起步……」
 

況榮

樹仁大學社工系畢業,「-27」,每季需要還款$6000。
 
「知道自己畢業後就是註冊社工,還錢壓力並不太大。」況榮畢業不久就到一間社會服務中心,幫助邊緣青少年。他說自己是較幸運的「負數」80後,一來做到自己的理想職業,二來是學位較專業,出路和收入都較理想,不太擔心。還債後和生活費後有餘,他有更多空間去計劃自己的出路。
 

錢和時間的衝量

既然有較高薪的工作,會否盡快還錢,脫離學債呢?「除了必需用的錢,其他我會先儲起,用作投資。」況榮認為最好慢慢地還,重要是有彈性。「生活有太多uncertainty(不穩定因素),屋企或應急的況動資金是必須的。」而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錢和時間的衝量。「錢,可以追求更多;時間,卻不能回頭追返。如果可以爭取在今天還年輕時,用有餘的錢去做想做的事情,就不急於還債。況且,未來或許會升職,或用作投資,將來可能更有能力還錢。今天勉強還債而虛耗光陰就不值得。」
 

儲蓄方向

 「而家最主要係儲退休金。」年紀輕輕的況榮已經笑言,要計劃退休生活。「結婚,遲一點才考慮;買樓,未諗過會儲到,樓價太貴也是生活沉重的負擔;再進修也是我的考慮之一,但要半工讀也需要好好考慮。」其實,儲蓄也未必是單一目標,長遠的計劃仍有太多不可預知的因素,太多的事情不能說準。
 

Non-mean的一些看法

 對於況榮來說,有十年的還款期再加上可以延遲還款,Non-mean的貸款不算苛刻。而他認為這種還款其實與今天的信用卡消費很吻合。他指出不論是相機、電腦,還是買樓,都是「分期供」,社會風氣習慣了這種「Multi-task式」的付款,那麼借錢讀大學只是其中一樣罷。
 
「如考慮到有些起點不同的人,如先讀Asso,再讀Top-up Degree的人來說,全數借錢可以『好金』,加上大學生在社會上既不再吃香,也沒有經驗,沒有籌碼可言。如果薪金低至8、9千,點樣還呢?」況榮對於這種競爭大,人工少的「負數」困境感到無奈。但他勉勵「負數」畢業生,最終都要想清楚生活為了甚麼,並且多點體會更貧窮的人的困境,又反省自己處於的消費文化價值的影響,或更能在知足中自處。
 

其他「負」學士的故事︰

Woody「-5」

第一年申請Non-mean,政府批核了10多萬元,也只敢借4萬元,第二年也不敢再借,學費由整個家庭負擔,最大原因是怕將來還不了。「對於將來要搵近萬元的工作沒有太大信心,就算搵到,要養家、車費、生活費都會因通脹變得好貴,還loan就完全沒錢剩。」
 

Chloe「-10」

一年的Top-up Degree,學費已經花費8萬元Non-mean。她對於自己的工作能力很有信心,表示對借錢毫不擔心。現在找到過萬元的工作,每月只須儲起1,000元就足夠還款。
 

阿積「-7」

借了6萬元Non-mean作為3年大學的生活費。其中2萬多元用作交流,分別到了3個地方留學幾個月至半年。「(外地交流)比起出來工作後去旅行便宜得多,時間亦可以長很多。因此,寧願先借錢,好好運用大學的時間增廣見聞,到畢業後搵到工先慢慢還。再者,外地交流可以寫入個人履歷,或許可以搵到更好pay(薪金)的工作。」
 

Ling叔「-5」

雖說借了3萬元Non-mean和5萬元助學貸款,但有家人的支援。Ling叔的家人為了「唔益」政府,一次過還了3萬元Non-mean,而較低息的助學貸款由他自己還。他還有餘力購買保險。「雖然人工比同行低3,000元,但仍然會用2,000元供保險。人愈大,保費愈貴嘛!」
 
 希望在明天?!

在今天講求競賽的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平,階級與階級之間,年青一代的「起跑點」往往可以相差很遠,這距離甚至愈來愈遠。富有的,畢業後非但「0」,更可能由父母資助首期供樓、供車;清貧的,畢業後可以更清貧(在職貧窮)。今天社會有聲音指出,知識能改變命運,努力讀書可以解決跨代貧窮的問題,但眼見不少大學生畢業的負債困境,不得不懷疑這種言論的可信性。況且,我們今次「見樹未見林」,討論還未觸及一些未有升學機會的年青人,低學歷下只能進入較低技術(所謂低技術,並不一定不需用技術,可能只是沒有甚麼前途和被看不起而已)的工作。筆者不禁要問,在香港的教育理念中,人是否只不過是「資源」(人力資源)?教育是一句口號?(終生學習 終生負債)還是教育應該幫助人性價值的建立,讓人能夠實踐社會公義,以至基層的年青人(畢業生)有更公平的待遇,不是苟延殘喘而是可以更合理地活著?
 
此外,「負數」驟眼看很負面,但卻不能夠框限年青一代的前路。不論是Ness、還是其他正努力還債的年青人,也同時努力邁向理想。盼望不同境況的年青人也可以無懼困難,在波瀾中綻放生命力。

 
[1]即資助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劃,分別有助學金和助學貸款。
[2]全名non-mean tested loan,即免入息審查的貸款。由學生資助辦事處批核。息率是所有貸款種類中最高的,跟隨市場浮動。
關注範疇: 
貧窮
青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