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資訊節目 專業持平不可少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17/07/2014

晚上電視有一種比較特別的節目,他們題材涉獵廣泛,由新聞時事、娛樂及電視節目推介一應俱全,它們統稱為娛樂資訊節目。這類節目由九十年代開始興起,曾一時成為觀眾熱捧節目但到現在卻不斷受批評,究竟觀眾為何如此「轉軚」?讓我們一起「睇真D」。

新聞資訊節目往往予人沉悶的印象,由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電視台出現了一些重新包裝資訊的節目,務求將資訊娛樂化。這類節目除了報道娛樂資訊,亦會跟進一些熱門的新聞題材,在當時甚受觀眾歡迎,兩台的代表節目《今日睇真D》及《城市追擊》也鬥得難分難解。

 

「軟新聞」較能吸引觀眾

中大專業進修學院媒體研究客席講師陳龍超(Samuel)認為,娛樂資訊節目流行的原因,是因為報道偏向軟性,不像一般新聞般沉悶;而報道形式拉近與觀眾距離,也令觀眾容易吸收資訊,所以將「硬」新聞寫成「軟」新聞,有一定市場。但他認為「現時同類節目比起以往內容已不夠深入」。他指出世界已經轉變,觀眾接收模式亦已改變。

一直以來,這類節目偏愛從日常時事新聞中取材;節目主持有時更會走到案發現場,直接訪問受害人等,有強烈的現場感,一般觀眾也難以分辨與新聞報道的分別,甚至以為與新聞報道無異。但由於節目並非由專業新聞人員主持,他們會在鏡頭前反客為主,介入新聞處境,並自行加插個人見解,其實已與專業新聞報道大相逕庭。由於節目製作人員未必了解及重視新聞操守,此類節目的準確程度往往成疑。Samuel舉例「以往《今日睇真D》最多人談論的如解剖外星人系列,其實當時觀眾也未必介意是真是假。」

 

娛樂資訊節目令新聞瑣碎化

由於當時兩台節目仍有不少競爭,煽情情節更能吸引觀眾,準確的資訊反而不是節目的核心價值,令傳媒整體公信力下降。其實這樣反而害苦了向來強調客觀公正的新聞部。此外,娛樂資訊節目更加插不少毫無新聞價值的資訊,重新包裝成為一件有趣事情,令「新聞」變得瑣碎化。

近期無綫的《東張西望》收到不少投訴,其中指內容偏頗,成為公司的傳聲筒,Samuel認為其實觀眾也未必覺得這節目的內容一定真確客觀,因這類節目並非新聞節目。他指出:「宣傳自己本身並非問題,問題是因現時一台獨大,造成觀眾毫無選擇,因而找機會借題發揮。」翻查記錄,近期收到較多市民投訴的內容,主要是播放《免費電視風雲》專題時被通訊事務管理局裁定違規。

明光社

 

娛樂資訊節目也須持平報道

普遍來說,現時觀眾對新聞節目的期望,比資訊娛樂節目高。Samuel認為大眾更應討論的是《東張西望》的報道準則,是否應與新聞節目看齊?而他個人認為,只要是新聞題材,無論是軟性或硬性新聞,同樣都要持平。

根據「電視通用業務守則——節目標準 」第9章有關「準確、持平及公正」,其適用範圍不止新聞節目,更包括「真實題材節目」。[1] 故此即使是資訊娛樂節目《東張西望》,只要節目是根據真實情況而作出報道及評論,內容就要達到此標準。

Samuel認為真確性與公眾利益息息相關,所以即使資訊娛樂節目不是新聞報道,採訪的也不是專業記者,但他們也應有記者的專業態度。以往由於電視台之間仍有競爭,觀眾若對某台節目不滿,大可轉台收看。但現時情況已不一樣,身為觀眾,同時又是消費者,其實亦可加強監察電視節目,要求更多更專業及報道準確的新聞資訊,並對不符合要求的娛樂化資訊內容作出批評,甚至投訴。

 

若制定法例 會損害新聞自由

Samuel覺得不宜透過法例監管,因為會損害新聞自由。他覺得現時唯有透過傳媒自律,以及觀眾透過市場作出監察。然而Samuel相信「最重要是觀眾對新聞本身的要求也要高」,他認為這不單止對節目要求,而是在這個「人人是記者」的年代,每個人也可以在自己渠道(包括社交網站、即時通訊等),以記者姿態轉發、評論新聞。「當每個人對此也有高要求時,市場對資訊娛樂節目要求亦自然會提高,才能改變市場。」

要有高水平的節目,首先亦要有高水平和高要求的觀眾,否則娛樂節目可能會變成愚弄節目,而觀眾正是被愚弄的對象。

 

 


[1] 〈電視通用業務守則——節目標準〉,通訊事務管理局,網址:http://www.coms-auth.hk/filemanager/common/policies_regulations/cop/code_tvprog_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