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社會爭議引發的負面情緒
燭光網絡 129期 (p.8)
今天的香港,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動盪、不安與陣痛。從煙火瀰漫的街頭到新聞直播,再到社交媒體的帖文,每時每刻,無日無之地充斥著暴力、仇恨、過激的情緒與言論。置身於如此極端的環境中,相信不少人正受著負面情緒的困擾。「2019精神健康月」籌備委員會委託香港中文大學的調查發現,41.1%受訪者指「社會爭議」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或頗負面的影響。[1] 對此,針對情緒高危族的需要(有自殺傾向、抑鬱及經常接觸暴力畫面的人士),筆者參考了《精神健康急救手冊》(下稱:《手冊》)及資深心理輔導員的建議,希望能幫大家自助或助人。
自殺風險
社會的不安氣氛或會令部份人士有輕生念頭,根據《手冊》,一個人是否有自殺風險,可透過以下自殺危機訊號來評估,[2]
- 聲稱會傷害自己或自殺
- 尋求自殺的途徑,如服藥丶跳樓丶吊頸丶燒炭等
- 談及或寫下有關死亡丶想死或自殺的內容
- 表現絕望
- 狂怒丶氣憤丶尋求報復
- 不理性行為:如不尋常的衝動或冒險行為,表現得沒有考慮後果
- 感到陷入絕境
- 濫用酒精或藥物
- 疏遠朋友丶家人
- 焦慮丶激動丶失眠或嗜睡
- 情緒劇變
- 表示生存沒有意義丶沒有希望
一般有自殺傾向者都會有以上徵狀,但以上所列並非所有的徵狀。如果相信某人有自殺傾向,可以直接問他:「你是否經常有尋死的念頭?」《手冊》指出,直接談及「自殺」並不會進一步增強對方自殺的念頭。而若當事人有愈具體的自殺計劃,包括:時間、自殺方式等,即表示他自殺風險愈高。對於高自殺風險者,不要讓他獨處,除了陪伴他,也可以安排其他人陪伴他,並盡快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3]
正視抑鬱症
衝突事件持續發生,會令人感到沮喪、哀傷,甚至抑鬱。「抑鬱」的意思很廣泛,可以形容一個人面對不幸事件時的不安感覺或情緒低落,但若狀況發展至抑鬱症的話,就要小心,因抑鬱症患者有較大的自殺風險。如患者持續兩星期或以上,差不多每一天都出現下列五項或以上的徵狀(當中必須包括首兩項的其中一項),均可在臨床上診斷為抑鬱症:[4]
- 持續不尋常的情緒低落
- 對平日感興趣的事物及活動失去興趣
- 失去活力或幾乎每日感到疲累
- 感到沒有價值,即使不是自己的過失亦易產生罪疚感
- 反覆想到死亡或自殺念頭
- 難以集中精神及作決定
- 動作遲緩或變得激動,坐立不安
- 失眠或嗜睡
- 對進食缺乏興趣或飲食過量,飲食習慣改變,以致身體消瘦或肥胖
對於抑鬱症來說,及早治療非常重要,拖延治療會影響患者的康復進度。而幫助抑鬱症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幾點:[5]
- 設身處地的聆聽、理解與陪伴,不對其言論做負面評價
- 避免提出沒實際作用的建議,或急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振作、睇開 D、你不應該……、你應該……
- 鼓勵當事人明白只要經歷一段康復時間和適合的治療,其病情有機會好 轉的,令他有正面的希望
- 幫助當事人尋求專業人士,如:社工、心理輔導員、精神科醫生等的協助
專家的建議
筆者訪問了資深心理輔導員何尹美儀女士,她表示對於情緒受困的高危族來說,透過充分的聆聽、理解與陪伴來幫助他們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透過合理化(normalization)的聆聽,如對他們說:「經歷了如此特別的事,有這樣的情緒是正常的。」使當事人感到被理解。我們也可透過欣賞對方的動機,來加強對方被認同的感受,如當事人表示擔心朋友的安全情況,我們可以對他的動機表示欣賞。這不單有助當事人緩解情緒,也可以使他們與我們建立信任的關係。當受困者的情緒得到緩解並信任我們時,我們可繼而展開類似「還有甚麼其他方法來解決問題?」的對話,把對方的焦點引向積極與希望的方向。但若遇到危急的情況,我們應第一時間打緊急電話求助、通知當事人的家人,或給對方一些可提供即時支援的熱線電話。
對於受暴力新聞影響的觀眾,何尹美儀女士建議他們盡量減少接觸暴力的畫面,尤其是在臨睡前的時候。她建議大家可改為第二天早上才看,並可減少看的時間與次數。而只看相關新聞的文字或頭條而不看畫面,也是不錯的做法。
雨後總有晴天,再大的風暴也總有平息的一天。希望大家處身於風暴時能夠照顧好自己和身邊的人。香港人,千萬不要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