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中的求真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1/01/2017

靈修人生系列

講員:楊錫鏘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 榮譽校牧)

 

很多時,信徒按照理性、需要及周遭環境去作決定。然而,耶穌卻為我們呈現另一種作決定的模式,便是先了解自己的身份、角色及內心真正動機,之後再配合時機去作決定。11月23日晚上,中國神學研究院榮譽校牧楊錫鏘牧師與參加者一同默想約翰福音七章1至18節的經文,從中讓大家反思上述問題。

耶穌的兄弟勸耶穌上耶路撒冷——反思自己內心的動機

耶穌的弟兄就對他說:「你離開這裡上猶太去吧,叫你的門徒也看見你所行的事。 人要顯揚名聲,沒有在暗處行事的;你如果行這些事,就當將自己顯明給世人看。 」(約七3-4)。[1]

耶穌的兄弟叫耶穌上耶路撒冷,希望耶穌在世人面前顯揚自己的名聲。兄弟的動機是甚麼?他們不相信耶穌,卻又希望耶穌證明自己的能力之餘,也可以為自己的家族做一些事。他們或許想著:如果耶穌在眾人面前顯揚自己的名聲,作為他的兄弟,自己的名聲也可以被傳開去。兄弟們想耶穌上耶路撒冷,動機並不單純,或多或少帶著自己的慾望。

我們在跟從神的道路上,有時也可能如耶穌的兄弟一樣,帶著動機去完成神的工作。人有動機不一定不對,只是有時會加了雜質。例如想去開拓神的工作之餘,又會想提升自己的名聲。我們要察看自己的內心,會不會一方面為神工作,但另一方面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加利利是偏僻的地方,耶穌在這裡行神蹟會否很浪費?祂不是應該去更好的地方——耶路撒冷,讓所作的神蹟可以影響更多人嗎?我們會否如耶穌的兄弟一樣,只著重果效而忘記了依靠神呢?當我們著重果效時,很多時便依靠了自己的能力去達成目標,甚至變成了目標主導,反而忽略了成敗在於神的手中,而不是在自己的手中。

耶穌沒有「著重果效」的負擔,因為祂要成就的,本來便不是自己的名聲,而是彰顯神的名聲——那一位差祂來的名聲(約七18)。

耶穌不急於上耶路撒冷——反思自己的使命

耶穌就對他們說:「我的時候還沒有到;你們的時候常是方便的。世人不能恨你們,卻是恨我,因為我指證他們所做的事是惡的。你們上去過節吧,我現在不上去過這節,因為我的時候還沒有滿。」(約七6-8)

當耶穌的兄弟勸耶穌上耶路撒冷,耶穌拒絕,而拒絕的原因很簡單:知道去到耶路撒冷,等待祂的是遭人殺害,但耶穌的使命是要死在十字架上,祂不能隨便出現在耶路撒冷。除非是公開的教導,待在人多的地方祂會比較安全(約七14)。兄弟們則沒有這負擔,他們任何時候想到似乎有果效的事情便去做,因為他們沒有使命,所以做甚麼都可以,耶穌清楚祂的使命,以致祂有限制。

我們如何看我們的時機?又或許說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使命,以致我們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做適當的事?我們會藉著祈禱求問神的心意,甚至為某事情求印證,這些都是可行的,但祈禱更是較正我們有所偏差的地方,讓我們變得更依靠神及順服神,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使命,不隨便採取行動,而是去跟從神的時機。

猶太人質疑耶穌的教導——反思自己如何對待真理

到了節期,耶穌上殿裡去教訓人。猶太人就希奇,說:「這個人沒有學過,怎麼明白書呢?」(約七14-15)

猶太人沒有開放的心去接受耶穌所述說的真理,他們鄙視耶穌所受的教育。他們的眼光受制於傳統教育的框框。然而,我們亦一樣嗎?事實上,猶太人可以很明白經文,但他們卻不明白神的旨意,因為他們只是聽,卻沒有遵行神旨意的心志。真理是當我們願意去行的時候,才能知道究竟是甚麼。

我們習慣把真理當成一套理論去研究,沒有視真理如一個人。我們需要承認他是主人,在他面前謙卑下來,順服在他之下。順服是出於愛,並不是沒有了自己,只是人願意放下自己的意思。

眾人不敢談論耶穌——反思自己如何面對壓力

正在節期,猶太人尋找耶穌,說:「他在哪裡?」眾人為他紛紛議論,有的說:「他是好人。」有的說:「不然,他是迷惑眾人的。」只是沒有人明明地講論他,因為怕猶太人。(約七11-13)

當時一般人的生活與宗教分不開,眾人害怕被猶太人趕出會堂,因此不敢說一些猶太人不喜歡聽的說話。如果有關耶穌兄弟的經文能幫助我們反思自己內心的動機,那麼,有關眾人的經文則讓我們反思面對外在,以及其他人的壓力時,我們的思想及行為有否偏差,並只顧著做一些對自己有利的事情。

果效是神所賜予

即使是看似神聖的動機,也可以是錯的。錯誤的動機讓我們只追求果效,甚至把果效變成目標,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果效是神給的,也不是人所能追求,人所能做的只有行真理及明白自己的使命,然後抓住神的時機。

 

 


[1] 全文經文引用《新標點和合本》。

關注範疇: 
宗教